中国江苏网8月7日连云港讯 残疾人的需求在哪儿,温暖的“家”就在哪儿。残疾人事业关乎民生福祉,更彰显社会温度。近年来,海州区浦西街道沈圩社区深耕残疾人就业增收难题,以务实举措搭建就业平台。“残疾人之家”自成立以来,更是吸引越来越多的残疾人走出家门、走进社区,在相互沟通交流中增强了社会融入感,生活幸福指数也得到切实提升。
党建引领筑根基,凝聚合力建家园
“解决残疾人就业,是提升他们生活质量、实现自我价值的关键。”2023年7月,在区委组织部和区民政局的指导下,沈圩社区成立残疾人之家工作小组,着手打造残疾人之家。社区精准摸排并召集18-59岁有就业需求的残疾人,共同商议如何解决就业困难的问题。同时主动对接制衣加工厂,敲定服装加工合作项目,为残疾人量身定制就业岗位。从需求调研到资源对接,党建引领的红色力量贯穿始终,为“残疾人之家”筑牢发展根基。
先锋带头解难题,贴心服务暖人心
最初规划用于“残疾人之家”的第三党支部房屋因年久失修需全面翻新,社区只得先将党群服务中心场地临时调配共用。随着加入的残疾人数量持续增加,场地紧张问题愈发凸显。关键时刻,党员干部主动提出“让场地、优服务”,将党群服务中心整体腾出作为过渡场地,同时号召党员志愿者合力打造站点。大家分工协作,检修电路、搬运机器、整理物资,很快让残疾人之家顺利运转。社区还贴心提供免费午餐,解决残疾人出行不便的后顾之忧。2024年10月,翻新后的第三党支部“残疾人之家”正式运营,这个家门口的“就业车间”,为残疾人铺就了“康复治疗、愉悦身心、增加收入”同步推进的幸福之路。
精准助残铺新路,就业增收稳幸福
“家门口”助残,“辅助性”就业,沈圩社区残疾人之家让他们有了“稳稳的幸福”。残疾人之家“就业车间”,主要为残疾人提供辅助性就业项目,时间安排自由、劳动强度低、安全性能高是辅助性就业项目的最大特点,目的就是让残疾人学得会、干得了、压力小、有报酬。对于残疾人来说,从一个家庭的消耗者,变成一个家庭收入的贡献者,这份收入的背后更重要的是他们所感受到的社会价值。除了就业增收,社区还在闲暇时组织文娱活动,丰富大家的精神生活,让“家”的温暖不止于工作。
从最初10人到如今30多人,沈圩社区“残疾人之家”的成长,是党和政府关爱残疾人的生动实践,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鲜活注脚。未来,社区将继续整合资源、凝聚力量,增强基层服务能力,让更多残疾人平等、有尊严地融入社会,共享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成果,让“残疾人之家”真正成为残疾人的“家”。(孙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