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6月30日连云港讯 对于大众读者来说,对古人普通生活的了解还是从一些宫廷剧、历史剧中获得一些小小的一笔带过的片段,影视化的剧情为了效果还达不到一半的还原度,那古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古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这本书以一个独特的视角,还原古代平民百姓的生活百态。

中国古代的传统节日五花八门,很多风俗习惯至今仍在延续。王安石有句诗“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古人过新年时贴对联的描写;吃饺子在明朝成为新年风俗、北宋京城开封在元宵节出现了煮元宵,“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描写的正是唐长安元宵夜满城灯火的盛况;万物复苏时节,唐朝人喜郊游,所以歌咏郊游的诗歌唐朝有很多;这些是古代人生活的仪式感也是中国文化的传承,它们承载着深远的历史意义,竟然在《古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一书都看到了。

古人在春天避风、夏天消暑、秋天保温、冬天取暖顺应时节调整作息饮食及着装,于是就有了保护面部的面衣、祛暑用的玉石枕和药枕、给食物加热的温鼎、调节室内温度的温调房及判断温度的手段等,这些都展示了古人的顺应天时的自然智慧及精妙的生活技艺。

在灾荒年,粥是古代人活命的主食,至魏晋南北朝时,喝粥在寒食节成了一种风俗;汉朝与南宋都有关烧烤的史料;北魏又蒸饼,唐朝有笼饼,宋朝有炊饼。这些呈现了古人的饮食文化也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物质条件和他们的养生智慧。
全书以元月为开端,通过二十四节气,抽丝剥茧,一层层揭示了中国历史背后的文化现象。从古代中国人生活中那些有趣的“小问题”,牵扯出纵观整个中国历史的大脉络。

图文并茂的《古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篇幅短小精悍,不过千言便展现一幅古人生活画卷,但简略的文字加上史料画册的呈现更符合广大读者的阅读习惯,从小故事里看懂古代中国人的大智慧,对于少年读者来说还可以在一个轻松的氛围里储备历史知识;对于热爱历史题材的成人入门也不失为良选,可谓是一部老少咸宜的古人生活百科全书。
每一个活过的人都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从历史中风尘仆仆地走到当下,一路见证了古人用真实的生活书写真实的历史。那么,古代人的真实生活究竟是怎样的呢?

翻开本书,一下便走入了古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现场——饮食起居、服饰礼仪、民俗习惯、市井烟火、娱乐休闲、时令节气……体会历史细节, 感受生活温度, 通过古人衣食住行的变迁,发现其人文历史渊源。 在古人的小日子里,探寻中国的文化根基。
作者倪方六是一位历史学家,他最初以研究中国盗墓史为读者所注意和熟悉,但从这本书中可以看出,他对古代中国人的生活行为研究也非常透彻和独到。如书中对古代人衣着配饰的描写便是一个亮点,唐朝女性的半袖装、秦汉时中原人的裳、宋朝女性的裙装等。

关于配饰,唐朝女性的包包,遮挡风沙的面衣及具政治和阶层色彩的帽子等。不同朝代衣饰的不同不仅呈现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也反映了制衣工艺的进步及人们的审美。
史料与趣梗结合,读来更有意思。如“古代的休假与黄金周” “古代公务员的取暖费” “古代的进口特效药”……这样很符合现代读者语境的写法趣味性极强,章节标题便引人入胜,让读者瞬间有一种阅读欲望,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古与今的对比画卷直接于眼前打开,一触即发地带读者在有料又有梗中看见中国3000年里的每一个侧面。

《古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一书以现存史料结合现代考古发现,佐以各大博物馆典藏文物为证,按照一年中二十四节气为顺序,把古代中国人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习惯礼仪等生活片段无缝串联了起来,给读者展现了一个立体而又真实的古代中国人生活画卷:凑近烟火感受生活的温度,在一饭一蔬中扒拉出细节,从油盐酱醋里闻到历史的味道……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童金德 通讯员 瑾小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