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灌云县:创新 “123” 工作法 绘就乡村生态治理新画卷
2025-06-27 10:12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钱嘉怡 宋锐  
1

中国江苏网6月27日连云港讯  今年夏天,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下车镇的田间地头,处处是忙碌的景象。金黄的麦浪在阳光下翻滚,联合收割机来回穿梭,奏响丰收乐章。与此同时,一场关乎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硬仗 —— 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也在这片土地上紧张而有序地展开。​

下车镇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以 “全域零火点、资源全利用、空气优指标” 为目标,创新推行 “123” 工作法,实现秸秆综禁从 “人防人守” 向 “智慧管控”、从 “被动禁烧” 向 “主动利用” 的双重跨越。全镇收割小麦 9.9 万亩,机械化秸秆打包 4.1 万亩,机械化秸秆全量还田 5.8 万亩,PM2.5 浓度同比下降 26.7%,优良天数比例提升 8%,秸秆综合利用率达 100%,交出生态、经济、社会效益 “三赢” 的高分答卷。

​织密 “一张责任网”,构建全域防控新格局​

在下车镇,秸秆综禁工作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镇里坚持 “全域覆盖 + 重点管控” 工作思路,健全责任体系、创新防控机制、严明工作纪律,切实织密“综禁”工作的责任网络。​

为将责任落实到每一寸土地,下车镇构建了三级责任体系。全镇被划分为 169 个管理网格,落实 “班子成员包片、定村干部包村、村组干部包地块” 的 “三包” 责任制。推行 “六有” 标准化值守点建设,各村以耕地面积为基础,村均设置值守点 5 个以上。全镇配备巡查电动车 175 辆、灭火器材 500 余套,确保 “人员到岗、责任到人、装备到位”。无论是烈日炎炎还是夜深人静,都有工作人员坚守在值守点,时刻关注着田间的情况。​

为弥补人力防控的不足,下车镇创新智慧防控机制,建立 “人防 + 技防”24 小时智慧联防机制。镇级组建 12 支应急巡查队和 5 个督查组,各村配备 20 人以上应急分队,形成 “点位自查 + 流动巡查 + 随机督查” 的 “三查” 体系,确保火情 “5 分钟到场、10 分钟处置” 机制高效运转。投入高空瞭望探头 70 个,无人机 15 台,构建 “空中监测 + 地面处置” 立体防控网络。这些高科技设备就像一双双 “天眼”,时刻守护着这片土地,应急反应效率大幅提升。以往,秸秆焚烧现象时有发生,工作人员常常疲于奔命。如今,有了智慧防控机制,一旦有火情苗头,就能及时发现并处理。​

针对往年焚烧情况较为突出的 4 个重点村,下车镇实施 “一村一策” 精准防控,每村派驻 7 名以上村干部驻点督导,镇级日巡查不少于 6 次,严厉打击蓄意焚烧行为。将往年秸秆综禁实施方案精简为 “一页纸” 清单,正面明确 “秸秆综禁十二个必须”,反面严明 “六项纪律规定”,确保要求清晰、执行有力。建立 “日分析、日调度” 机制,累计发布秸秆综禁日分析报告 24 期,对工作存在疏漏的镇村干部点名提醒、责令及时整改。通过严明纪律,保障了综禁工作取得实效。

​打好 “两套组合拳”,凝聚全民共治新合力​

秸秆综禁工作,离不开广大群众的支持和参与。下车镇创新 “宣传引导 + 群防群治” 工作模式,通过多元宣传、重点动员、激励引导,打好 “氛围全覆盖、人员全参与” 的有力组合拳。​

为让秸秆综禁政策家喻户晓,下车镇开展立体宣传赋能。推送宣传短视频 15 个、悬挂横幅 960 条、张贴标语 2000 余张、发送短信通知 10 万余条,配备 16 辆流动宣传车与 2 辆警车巡回广播,村级应急广播每日 3 次循环播放。走在下车镇的大街小巷、田间地头,随处可见秸秆综禁的宣传标语,随时能听到广播里的政策解读。这些宣传方式,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认识到秸秆综禁的重要性。​

在发动群众方面,下车镇充分发挥公安、环卫、网格员三支专业队伍作用。派出所开展专项巡查 50 余次,有力震慑了违法行为;召开全镇保洁员及转运工专题会议,将 185 名保洁员和 160 名转运工纳入网格监管,明确 “焚烧垃圾等同火点” 红线;网格员实施 “一日双巡” 制度,建立 “发现-上报-处置-反馈” 闭环机制,上报秸秆乱堆、打谷晒场等问题线索 200 余条,及时处置率达 100%。这些专业队伍就像一颗颗螺丝钉,在秸秆综禁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进一步激发群众参与热情,下车镇完善用好 “积分制” 治理模式。村民遵守综禁规定、参与秸秆回收可积分享受物资兑换,累计发放积分 1.5 万余分,兑换物资价值 3.8 万余元。这一举措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参与秸秆综禁工作能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形成了群防群治的良好局面。村民们从 “要我做” 变成了 “我要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秸秆综禁工作中来。

​做实 “三篇转化文章”,开拓绿色发展新路径​

秸秆,曾是让农民头疼的 “包袱”,如今在下车镇,却成了 “香饽饽”。下车镇坚持 “变废为宝、绿色发展、长效管护” 治理理念,创新建立秸秆全链条转化利用体系,持续写好秸秆综合利用三篇文章。​

在秸秆源头化清理方面,下车镇持续推广机械化打包离田,科学设置大型秸秆存储堆场 5 个,标准化临时堆放草场 36 个,配备专业灭火器材、监控设备及 24 小时值守人员。组建义务搬运队和机动队 65 支,投入旋耕机 218 台开展作业,切实消除焚烧隐患。这些措施,既解决了秸秆无处堆放的问题,又为秸秆综合利用打下了基础。​

为实现资源产业化利用,下车镇构建 “秸秆五化” 循环利用体系,与 3 家打包公司、5 个合作社与养殖场等建立合作,年加工秸秆饲料 1.03 万吨。推广 “收耕种一体化” 作业模式,提高机械化秸秆全量还田效率,助力农户增产增收。曾经被废弃的秸秆,如今变成了饲料、肥料,成为农民增收的新渠道,让 “生态包袱” 变身 “绿色财富”。​

在环境长效化治理方面,针对杂草及露天垃圾,下车镇加快 2 个垃圾转运站提档升级,新增投放垃圾桶 1280 个,疏浚沟渠 2400 米。建立 “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 体系,组建 32 支专业清运队,散乱秸秆、垃圾等日清运量 380 吨,全镇人居环境面貌有效焕新。如今的下车镇,村庄整洁、环境优美,村民们的生活品质得到了显著提升。​

下车镇以 “123” 工作法为引领,坚决打赢秸秆综禁攻坚战,逐步探索出一条 “政府主导、科技赋能、产业融合、全民参与” 的乡村生态治理新路径。蓝天白云与金色麦浪相映成趣,科技赋能与资源利用交相辉映。这些追梦逐绿的画卷背后,是全镇干群上下同心、敢闯敢试的奋斗缩影,更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理念在下车大地上的生动实践。 未来,下车镇将继续沿着这条绿色发展之路坚定前行,不断书写乡村生态治理的新篇章。(钱嘉怡 宋锐)

标签:
责编:袁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