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5月7日连云港讯 每个周末清晨,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建院未来城小区的游步道上,都会出现“一老一小”相互搀扶的身影。18岁的高三学生杨昱玥握着爷爷颤抖的手,数着步数:“爷爷加油!再多迈一步,就到800步了。”在高考倒计时的紧张氛围里,她的生活被切割成三块:照顾患病爷爷的孙女、服务社区的志愿者、守护班级的心理委员。这些看似不相关的身份,在她身上交织出独特的成长轨迹。

家庭场域里的“小家长”
2022年的家庭变故,成为杨昱玥人生的转折点。曾经生活在两辈人疼爱中的她,在爷爷突发脑梗、外公相继病倒后,迅速褪去稚气。幼儿时期跟着外婆学做家务的经历,让她在父母因工作离家近一个月时,能够独自打理生活:踮着脚站在小凳子上炒菜,按时完成网课打卡,将家中事务安排得井井有条。

当得知老人需要前往上海、无锡就医康复时,她主动承担起独自生活的责任。那段时间,她每天通过视频了解老人病情,在电话里安慰担忧的父母。“我会一直用孝心陪伴爷爷、感化病魔”,这句平静的承诺背后,是连续半个月独自面对空荡房间的勇气。如今,爷爷病情逐渐好转,她坚持每周日陪伴老人练习行走。在高考备考的间隙,她细致记录着爷爷的康复进度:从最初需要两人搀扶,到如今能独立迈出几十步;从说话含糊不清,到能完整表达需求。

社区服务中的“老面孔”
在解放路小学读书时,杨昱玥就被妈妈工作时身穿的红马甲吸引。当时社区的“向阳红志愿服务队”正在招募成员,她每天放学都会去社区办公室询问。这份坚持让她成为团队中年龄最小的志愿者。为了参与志愿服务,她主动放弃家长接送,和小伙伴们利用放学时间捡拾学校周边的垃圾。在她的带动下,原本单调的放学路变成了“环保行动”。

随着年龄增长,她参与的志愿服务越来越多。在人口普查期间,她跟着工作人员挨家挨户登记信息;经济普查时,她帮忙整理数据表格;创文创卫活动中,她拿着扫帚清扫楼道。这些经历不仅让她熟悉了社区的每一个角落,更让她与居民建立起深厚的情感。社区王阿姨回忆:“小昱玥特别细心,每次来帮忙都会记得我家的困难。”
校园生活里的“知心人”
在连云港外国语学校,杨昱玥担任班级心理委员。这个看似普通的职位,被她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她会默默观察同学们的情绪变化:当发现有同学连续几天情绪低落,她会主动找机会聊天;当考试压力导致部分同学焦虑时,她会分享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减压技巧。

初中时,她在一篇作文中写下“我长大了也当共产党员”的誓言。这份信念源于家庭的影响:父母在工作中的奉献精神,让她对共产党员的身份有了深刻理解。成为共青团员后,她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发挥模范作用。班主任评价:“杨昱玥不仅学习成绩优异,更重要的是她身上有一股让人信任的力量。”
多重身份下的平衡之道
在家庭、社区、校园三种不同的生活场景中切换,杨昱玥有着自己的时间管理方法。每天清晨6点,她准时起床,为爷爷准备好早餐后开始早读;课间休息时,她会快速完成当天的作业;放学后,她先去社区帮忙,然后回家照顾爷爷,晚上10点后才开始系统复习。

面对高考的压力,她没有抱怨生活的忙碌,反而将这些经历视为成长的财富。“照顾爷爷让我学会责任,参与志愿服务让我懂得奉献,担任心理委员让我收获信任。这些经历比任何书本知识都更珍贵。”她说。
当被问及未来规划时,杨昱玥表示希望报考医学专业。“这些年看着爷爷与病魔抗争,我深刻体会到健康的重要性。我希望将来能帮助更多像爷爷这样的患者。”这个18岁的女孩,用行动诠释着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在平凡的生活中书写着不平凡的成长故事。 (王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