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4月29日连云港讯 在城市化飞速发展的当下,“邻里对面不相识”成了不少居民生活的写照。然而,在双园社区,居民们却能邂逅那久违的温暖——这里秉持“党建引领、邻里相亲”的核心理念,全力构建“睦邻社区”,让互助的暖流在城市建筑间流淌。
如何打破邻里隔阂?双园社区以实践给出了答案。双园社区积极打造“圆梦邻里”品牌,通过共享空间促进交流,以多样活动凝聚人心。

社区依托“百穗餐厅”“康养中心”“老年大学”等场所,每月举办“社区睦邻日”活动。健康讲座、手工课堂、主题聚餐等丰富多彩的内容,让不同年龄、职业的居民在这里相知相识。

62岁的退休党员杨老师在活动中重拾毛笔,开设了公益书法班为辖区孩子们传授书法技艺;张女士通过花艺沙龙结识了创业伙伴,积极开启了新生活。这些空间不仅是活动场地,更成为联结居民情感的纽带。

在双园社区,便民服务与互助行动进一步让信任悄然生长。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配备“便民工具箱”、引入AED急救设备,以及由党员带头组建的“志愿互助小组”,处处彰显着温情。

独居老人王爷爷家中灯泡坏了,一个电话,互助小组的志愿者10分钟内就能上门解决;单身青年的婚恋问题困扰着家长,热心居民主动牵线,一场别开生面的相亲会在小区广场热闹举办;辖区餐饮商家组成“睦邻后厨团”,不仅用精湛厨艺为居民带来舌尖上的温暖,还定期为社区困难群体送去爱心餐食,让美食的温暖从餐桌延伸到心间。辖区居民们纷纷感慨道:“以前遇到困难不知找谁,现在左邻右舍都是‘自家人’。”

睦邻社区的建设,离不开文化滋养。双园社区积极挖掘“社区达人”,组建起由能工巧匠、舞蹈教练、乐器能手构成的“双园达人团”。通过开展木兰拳教学、舞课堂、亲子绘本阅读等公益课程,激活社区“软实力”,让居民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社区文化长廊里,居民的书画、摄影作品不仅展示着个人才艺,更成为彰显社区活力的“精神名片”。

从试点到推广,“睦邻社区”不仅是治理创新,更让居民从社区治理的“旁观者”转变为“主人翁”。通过搭建协商平台、培育志愿队伍等方式的推动下,双园社区居民投诉率下降40%,志愿服务参与度提升65%,居民微信群内互助信息与“点赞”日渐增多,“远亲不如近邻”的温情正在回归。
下一步,社区将深化“圆梦邻里”品牌建设,联动志愿达人、企事业单位拓展共建活动,让“睦邻网络”覆盖更广、扎根更深,为城市化进程中的社区治理提供暖心范本。(万召弟 刘静 陈怡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