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2月12日连云港讯 正月十五的灌云县万达广场,锣鼓声穿透了料峭春寒。一支金红相间的舞龙队踏着鼓点腾跃入场,龙首高昂间抖落一地璀璨阳光,引得里三层外三层的乡亲们爆发出阵阵喝彩。这是东王集镇“非遗闹春庆元宵”活动现场,一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文化盛宴正在上演。

非遗展演区成了流动的民俗博物馆。68岁的刘大爷手持彩绸,带着小花船队伍在人群中穿梭。“划船娘子”与“撑篙老汉”的诙谐对唱,让00后大学生举着手机追拍不停:“原来老辈人的元宵节这么有意思!”唢呐表演者孙广成是江苏省非遗“三带”能手,连云港市唢呐代表性传承人带来的唢呐表演赢得满堂彩,太极扇方阵刚柔并济的招式与形意拳虎虎生风的拳法相映成趣,舞龙方队的队员练功服上已沁出汗渍。

美食展台前蒸腾着人间烟火。徐家行画糖人的摊位前排起长龙,第三代传人边切糖边介绍:“这糖要经七蒸七晒,留住的是两百年的甜。”现场冲泡的藕粉,晶莹剔透的藕糊引来阵阵惊叹。最受欢迎的要数孙德发山芋粉包子,蒸笼揭盖的刹那,在氤氲热气中飘出乡愁的味道,在南京工作的刘女士连买三盒:“我就是在等着过完元宵节回去工作,带着家乡的特产走,这就是家的年味。”

下午两点,东王集镇文化站站长戴晓驰道出活动深意:“我们不仅要让非遗走进广场,更要让它走进百姓生活。”话音未落,几只彩狮突然从舞台跃出,一个“狮子望月”赢得满堂彩。舞狮队员腼腆地说:“下班练了三个月,就想让老手艺在我们手上传下去。”

活动现场,文化站设计的非遗知识问答墙成了打卡热点。带着孩子猜灯谜的赵女士感慨:“以前总觉得非遗遥不可及,今天才发现它们就在我们的衣食住行里。”万达广场负责人透露,仅活动当天非遗产品销售额就突破8万元,山芋糖等产品已接到在线订单。
暮色渐浓时,淮海戏《元宵灯会》的唱腔在广场回荡。东王集镇文化站长戴晓驰和党建办工作人员看着意犹未尽的人群,各自翻开了新年的工作笔记:“三月启动非遗进校园计划,六月举办传统技艺大赛……”霓虹初上的商业综合体里,传统与现代正在续写新的团圆故事。(焦瀚 李梦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