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市赣榆区地处苏鲁交界,黄海之滨,是江苏的“北大门”,也是江苏近海亲海第一区。这里有海州湾国家级海洋公园等旅游度假区,有被誉为“中国对虾养殖之乡”“中国紫菜之都”的海州湾渔场。
过去一段时间,赣榆区曾面临滩涂和近岸养殖过载、海洋生物多样性下降、亲海空间不足以及部分入海河口环境状况欠佳等问题。近年来,赣榆区始终坚持科学分类施策,加强陆海统筹,协同治理,岸上与岸下齐抓、治标与治本同步,服务与监管并重,不断推进美丽洁净湾区建设。
陆海协同
建设洁净海湾
通过入海河流综合整治,持续削减陆源污染入海负荷。赣榆区统筹推进控源截污、河道疏浚、工业废水和城乡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控源、治污、扩容、严管”四措并举,大幅削减入海污染,近岸海域水质显著提高,2023年全面消除劣四类。2023年入海污染物总氮削减量达135.22吨,实现近岸海域水质全面改善。
加强源头治理,实施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赣榆区按照“问题导向、分类处置、属地负责、部门联动”原则,制定了“一口一策”整治方案,积极推进排口整治工作,入海排口整治完成率达100%。
实现污水收集全覆盖,推动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赣榆区针对紫菜加工产业的废水处理问题,投资5000万元建设日处理能力3万立方米的紫菜废水处理中心“绿岛”,为中小企业提供“共享治污”服务,为园区紫菜加工中小企业提供绿色低碳发展路径,有效解决紫菜加工废水排放问题。
实施清漂行动,常态化高标准清理海湾垃圾。赣榆区坚持常态化保洁与专项清漂行动并行,积极动员社会公众参与海滩清洁志愿活动。2023年组织1500余人次,出动作业车辆机械300余台次,船艇50艘,打捞竹等1000余根、筏架150余个,共清理岸滩和海漂垃圾200余吨。
生态修复
守护健康海湾
2018年3月1日,全国首部关于滨海湿地保护的地方性法规——《连云港市滨海湿地保护条例》正式实施,不仅为滨海湿地的管理与保护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还极大推动了全市范围内的滨海湿地保护与修复工作。
赣榆区致力于“三河两地”生态修复工作,实现自然水域连通,有效提高湿地自净能力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充分利用丰富的滨海滩涂湿地资源,精心打造占地103万平方米、总长10公里的和安湖湿地公园,实现了对城市湿地生态资源的科学开发和合理利用。同时,依托清退的养殖池塘,开挖1200亩湖面,加强水系连通,建设白鹭湿地公园,吸引了白鹭、灰鹭、海鸥等上万只鸟类入驻,成为众多动植物、两栖动物的栖息地和洄游鱼类的繁衍地,不仅形成完整的生态闭环,还为公众提供了生态休闲场所。一系列生态保护修复举措使海湾生态环境不断优化,湾内鸟类种数占全省鸟类种数的60%以上。赣榆区滨海湿地新城生态修复项目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连云港市秦山岛生态保护修复”案例也成功获评江苏省首届“最美生态修复案例”。2023年,连云港赣榆海州湾沿海湿地候鸟重要栖息地成功入选首批陆生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名录。
赣榆区还精心打造海州湾(海头旅游区)美丽海湾保护和建设项目,根据周边海域的海洋环境状况和生态资源特征,选择赣榆区龙王河口砂质岸线为美丽海湾生态保护修复区域,修复砂质岸线约2公里。连云港金东方港口投资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成长伴随着赣榆港的发展和海州湾的嬗变。公司成立于2009年,肩负着赣榆区建设港口的使命,自2010年抛填第一块石料起,仅用859天,就结束了赣榆“有海无港”的历史,2012年12月25日赣榆港区正式开港运营,实现了百万赣榆人民的建港梦想。在美丽海湾生态修复项目中,连云港金东方港口投资有限公司参与并按期完成了防波堤护坡、海堤道路修复、沙滩补沙等工作,按期完成砂质岸线生态修复工程,并按计划开展4条岸滩断面跟踪监测,设置3个水动力监测站位和30个表面沉积物监测站位,确保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取得实效。
赣榆滨海湿地逐渐成为重要的候鸟迁徙停歇地之一,观测记录到半蹼鹬、黑嘴鸥、东方白鹳、白腰杓鹬、震旦鸦雀等珍稀濒危和重点保护鸟类;渔业资源得到有效恢复,近岸海域海洋生物达到386种。
绿色业态
描摹魅力海湾
赣榆区海洋捕捞与海水养殖历史悠久,被誉为全国渔业生产先进县。特别是人工海水养殖东方对虾,曾连续四年获得全国四项指标第一,被列为全国对虾养殖基地。赣榆区积极探索海水养殖治理模式,小口村南美白对虾工厂化养殖集中区全面完成大棚化、电气化改造,摒弃了过去依赖大量化学制剂维持虾塘含氧量的养殖方式,从根本上杜绝了对虾养殖造成的水体污染。同时,新建日处理6000吨的尾水处理设施及生态处理系统,确保工厂化养殖尾水达到排放标准。2022年,秦山岛东部海域国家级海洋牧场获批第七批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赣榆区还通过电商赋能,借助网红经济带动海鲜产品销往全国,年销售额达50亿元,吸纳了当地2万多人就业,赣榆海产品电商集聚区被评为第二批江苏省县域电商产业集聚区,海头镇获得“中国海鲜电商第一镇”的美称。
与此同时,连云港港赣榆港区作为江苏省调整产业结构、建设交通强省和海洋强省的重要基地,不断进行调整优化。近期主攻开发的柘汪作业区划分为六大功能区,分别为LNG泊位区、液体散货泊位区、干散货及通用泊位区、通用及多用途泊位区、临港产业泊位区、港口支持岸线功能区,可建设5万—15万吨级泊位99个,设计吞吐能力2.5亿吨。目前,高标准打造的赣榆港区“公、铁、管”综合集疏运体系已初步成型,省级示范物流园区赣榆临港综合物流园建设稳步推进,以新海石化、镔鑫特钢为龙头的钢铁、石化等临港产业进一步集群发展,9月全面启动黄海粮油科技产业园粮油码头工程等建设,“十五五”建成华电赣榆LNG接收站项目、华星燃气LPG项目,打造江苏沿海清洁能源产业基地和液化烃深加工项目,形成港口带动、区域协同、产业互补的产业一体化发展格局。
同时,赣榆区在传统贝、藻、鱼、虾、蟹等多种海产品生态养殖的基础上,发挥海湾自然生态优势,融合发展旅游服务业,高标准建设历史文化与风土人情、生态旅游与海滨风光旅游相结合的滨海旅游带,塑造深度亲海文旅品牌。
人海和谐
共享美丽海湾
赣榆区临海而建,逐海而生。长期以来,赣榆区坚持把绿色资源和生态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以“增绿”“护蓝”发挥海洋生态价值,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协同推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
自2020年来,海州湾赣榆段水质大幅改善,2023年近岸海域全面消除劣Ⅳ类,水质优良面积占比由2018年的25.92%提升到82.41%;9个入海河流国控监测断面总氮均值由2022年的3.45mg/L降低至2023年的2.69mg/L。海湾内海洋垃圾得到及时有效清理处置。滨海湿地生态价值日益增强。根据青口河区域水鸟监测记录,2023年观测到滨海鸟类43种,比2022年增加4种;2023年,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黑嘴鸥由66只提高到170只,观测到的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也由2种增加到6种。
赣榆区还积极发展海岛人文旅游、地貌旅游、生态旅游和休闲渔业,形成“秦山岛旅游圈”。近年来先后打造琴岛天籁、海州湾、观海亭等一批网红打卡地,以及榆人码头、栈桥等夜市休闲点,串联成一条滨海旅游精品路线,“十里金沙、百里海岸、千亩槐林、万鸥翔集”的海滨风貌更加彰显。同时,依托丰富的海洋资源和浓郁的海洋文化,赣榆区建设国内首家将海洋渔业文化与海洋活体生物展览融为一体的连云港海州湾海洋乐园,这也是江苏沿海地区展示面积最大、展示品种最全的海洋科普场馆,获批江苏省科普教育基地。2023年,赣榆区沿海旅游人数达到138万人次,同比增长27.6%。同时,依托赣榆优越的海洋条件,投资2.28亿元打造集科普性、专业性、智慧性、商业化于一体的新型海洋科技馆,总建筑面积2.05万平方米,是赣榆深厚海洋文化展示、宣教、文旅的新门户。以海洋科技为主要展示内容,突出海洋文化、海洋科学、海洋军事等海洋特色,以“认识海洋—向海洋进发—与海洋共舞—同海洋共荣”的内容逻辑,引领民众“知海、亲海、爱海”。与2020年相比,湾区内重点生物物种种类、数量明显增加,湾区生态系统健康和海岸线生态功能逐步恢复。
燃动蓝色引擎,坚持向海图强,如今,连云港市海洋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水清滩净、鱼鸥翔集、人海和谐”的画面随处可见,海洋经济与生态保护协同推进、良性循环,为地方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基本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三赢”。未来,连云港市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美丽海湾建设为主抓手,努力打造海洋经济发展新高地的同时,积极稳妥探索海洋经济绿色低碳高质量联动发展道路,打通“两山”转化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