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双店镇:八旬老党员自建土炮楼 真材实料还原抗战峥嵘岁月
2024-12-09 15:18  来源:新江苏客户端·中国江苏网  作者:宋彦伟  
1

中国江苏网12月9日连云港讯 选址、推土、滚棒、缆绳、打墙……近日,东海县双店镇南双村老党员、退休干部苗少昌再现物资匮乏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建造土坯茅草屋的情景操作,精心打造一座仿古土炮楼,站岗放哨的岗楼、烽火台,用“真材实料”还原和见证抗战时期人民群众团结一致,英勇抗击侵略者的战争史诗,为党员干部和青少年开辟了红色革命教育的好去处。

年近八旬的苗少昌是个有着4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从双店镇水利站长退下来后,他热衷于收集农耕文化老物件和撰写回忆录,利用自家新建的三层小楼,自费办起了民俗文化馆,收藏了二百多种、上千件老物件和纪念物品,分设农耕文化、生活变迁、乡村技艺和红色传承四个大类展区,吸引党员干部、周边群众和中小学生慕名前来参观学习,接受红色教育。2020年被授予“最美东海人”,受到了县委宣传部的表彰和奖励。

为了把民俗文化馆打造成青少年接受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大课,从小就对革命先烈心存敬仰之情、崇拜战斗英雄的苗少昌骑上三轮车,走村串户,不辞辛苦,丰富馆藏。一枚枚不同时期的军功章、纪念章;一个个退伍证、复员证、立功证、军衔证,还有一件件军大衣,一顶顶军官帽以及八路军、民兵、儿童团使用过的手榴弹、子弹壳、红缨枪都被一一收集上来,归类上架,贴上标签、打上印记,乐此不疲,忙得像个“陀螺”。

光有这些红色老物件放着可不是他想要的,如果能还原一个抗战时期的真实“场景”,让生长在和平年代的孩子们可以体验和重温抗战的艰难困苦岁月,岂不两全其美。他想起了村里的老民兵队长经常给他提起,1943年为防御日伪军平日进犯,南双村民兵利用村头的三处岗楼昼夜值班站岗,一旦发现敌情,以打锣为号,让乡亲们抓紧撤离,一次次躲过了日寇的惊险画面,何不建一个土炮楼,让后人铭记这段历史。

想到就干,这是苗少昌的一贯作风,他通过走访,征求老党员、老村民的意见和建议,查阅相关资料,从滨海日报上找到土炮楼的建筑模型,自己绘制了建筑图纸。很快,他的土炮楼在村前的小树林如期开工了。

按理说,建造一个小小炮楼算不上什么大工程,可是在施工中遇到不少周折,就说打垒土坯墙所需的木制榔头和枝条轻快的楠木棒就着实让他犯了难,尽管他的民俗馆里的农耕老物件应有尽有,唯独缺少这两样“老古董”。为了不耽误工程进度,买来木段,找到前岭村的一个老木匠,连夜赶制了6把木榔头。又不顾天寒地冻,走村串巷,跑遍大半个村庄借来6棵楠木棒,带领施工队投入“原始”的基建。

都说万丈高楼平地起,这打墙盖屋这活儿,村里年龄大的年轻时候都干过,它要求每个参加劳动的要有耐性,急不得、快不了。一锨锨土、一锤锤敲,土质潮湿,踩细打实,循序渐进、一层层“长”高,苗少昌坚持“优”当先,“慢”字为要,严把工程质量关。

工出巧活。经过十几天的紧张施工,这个投资9600多元、占地15平方米、楼高4.5米的土炮楼拔地而起。

炮楼建起来了,苗少昌没有停歇一下,他把楼内楼后进行了一番“梳妆”布置,在炮楼三面墙上凿出三个瞭望窗口,里面放置红缨枪和木制步枪。在炮楼的外围,支起了解放战争时期人民群众碾米磨苗支前用过的碾盘和石磨,营造看点和氛围。他聘请老村民苗松年作为红色讲解员,随时接待前来参观的村民和中小学生,打造一个乡村体验基地。(宋彦伟)

标签:
责编:袁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