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连云港灌云杨集镇:小镇有批“光荣门” 老兵让红色基因薪火相传
2022-08-01 20:50: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中国江苏网8月1日连云港讯 “张老近日仙逝”。“八一”建军节来临之际,7月28日,在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杨集镇“这方水土叫杨集”的微信群里,这条短信息立即引起集体共鸣:“张老走好”“中国最硬的骨头老了”“向老镇这批‘最可爱的人’致敬”……大家口中的“张老”就是93岁的张学雨。除了他,熟知小镇历史的小学老师周春军还如数家珍般告诉记者,健在的抗美援朝老兵还有孙培雨、孙朝祥、潘生才、张世俊、孟祥华。

走进六位老兵的家里,居所和其他人家最大的不同就是门框墙上都有一块“光荣之家”的红匾。“这是‘光荣门’,每个老兵的身上都有一部‘红色的历史’。”周春军说。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之际,记者采访过这批老兵时,他们唱着表露心声:“当年,我们是唱着这首英雄赞歌、临危受命赶赴朝鲜战场的。今天乃至今后,我们还要唱响这首战歌。”

(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资料图片))

张学雨:“我为这两次人生抉择自豪”

1929年2月出生的张学雨是杨集镇邵庄村七组人,1948年10月济南战役中随军起义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随后参加了渡江战役、金华剿匪和抗美援朝战役。在朝鲜战场,他和志愿军工兵战友做到“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徒手排查炸弹地雷,利用简陋工具整修公路、架设桥梁、挖掘防空洞,做到“随炸、随修、随通”,创造了“打不垮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上的奇迹,志愿军在战争实践中摸索的坑道战术最终彻底挫败了敌人的“绞杀战”。

在上甘岭战役中,张学雨在抢修坑道时突遭敌军冷炮轰击,张学雨右眼炸伤眼球破裂,伤口愈合后定为二级伤残复员回乡务农。

生前,张学雨自豪地说,“这辈子我做出过两次正确选择:一是为了民族大义,调转枪口推翻了蒋家王朝;一是为了世界和平奔赴朝鲜战场,打败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保卫了世界和平。”

复员回乡后,老人利用一切机会,宣讲他所经历的不同阶段的战争故事,激励后代不忘历史,听党话、跟党走,一代又一代的后生在他的革命传统教育下健康成长。

(张学雨:“我为这两次人生抉择自豪”)

孙培雨:“上甘岭战役,我们成功阻击美国敌军”

1926年4月出生的孙培雨是杨集镇城西村五组人,1948年5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参加过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一江山岛战役,火线入党,荣立两次二等功。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奉命赴朝作战。

“在上甘岭战斗中,我所在的部队担负阻击装备精良的‘联合国军’机械化军队的任务,我们数次冲锋都没有战果,还付出不小伤亡。随后我和几个战斗小组长紧急召开战地诸葛亮会议,决定兵力撤到山上让出山口,居高临下关门打狗。”孙培雨说,“在狭窄的山路上,敌军战车无法施展,失去战车依护的敌人被打得溃不成军。”这次战斗中,担任爆破手的孙培雨耳朵受爆炸震动听力受损,不得不于1952年6月复员回乡参加家乡建设。

(孙培雨:“上甘岭战役,我们成功阻击美国敌军”)

孙朝祥:“我用冲锋号吓跑了敌人”

老兵孙朝祥,和孙培雨同龄,一起参加过上甘岭战役,现居住在杨集镇通榆村大汪圩庄。1949年5月,他在上海战役中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担任华东野战军第23军69师207团3营11连司号员。1950年赴朝参战,先后参加了元山、上甘岭、下围山等战斗。“司号员是战斗中敌军打击的首要目标,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在下围山的阻击战中,阵地上弹药耗尽,敌人开始反扑,眼看阵地即将丢失,我猛地从战壕里站起来吹响冲锋号,敌军以为志愿军援军部队到来,吓得屁滚尿流落荒而逃。”下围山阻击战中,他因表现英勇受到志愿军司令部通令嘉奖。

在帮助朝鲜人民重建好被战火损毁的家园后,1955年,孙朝祥随部队回国,婉拒部队挽留复员回乡,几十年来,每逢清明节、国庆节,他就会应邀到当地中小学校讲述他所经历的战争故事,给孩子们做革命传统教育。

(孙朝祥:“我用冲锋号吓跑了敌人”)

潘生才:主动放弃待遇和工作,回乡务农

1930年7月出生的潘生才,现居住在杨集镇利华村。1944年参加地方游击队,1947年2月2日 参加了掩护中共灌云县委机关撤退的大兴沟战斗,胜利突围后在板浦跟随部队转为正规军,参加刘邓首长的第二野战军,在15军45师134团2营6连担任六零炮兵,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云南解放后参加大西南剿匪,在进行西康战役中途部队接到命令撤向东北,改编成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参加大小恶战多次,在夺取汉城的战斗中升任134团2营6连3排长。在上甘岭战役五圣山的战斗中身受重伤,一块炮弹碎片深深插进左肩胛骨下深入腔内,离心脏只差毫厘,撤出阵地后转入吉林军医院救治。

因伤残(伤好后被定为二级伤残)不能继续留在部队作战,1953年复员回乡,分到灌云县交通局工作,在国家困难时期响应号召,主动为国分忧献掉一级伤残待遇(二等甲变成三等甲)和交通部门的工作,回到老家利华村务农,长期担任村民兵营长,农闲时训练民兵,196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潘生才:主动放弃待遇和工作,回乡务农)

张世俊:脱下军装育桃李

张世俊,1933年12月29日生,居住杨集镇邵庄村。1937年日寇进犯时,举家由杨集鱼市街迁移邵庄乡下避难,1949年3月跟随父亲到南京谋生,经熟人举荐到国民党南京警备团部医务室预备科班学习医术,读书两个月后南京解放,解放军接管学校。

随后于 1949年4月,张世俊在南京参加中国人解放军,任三野九兵团20军59师通信连通讯兵,担负架设电话线、无线电收发等任务,随部队南下解放京沪杭。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9月份部队开往山东留守曲阜,担任营教导员通信员。1951年9月15日赴中朝边境,10月份随20军奔赴抗美援朝战场,在志愿军20军59师通信连任通讯员,参加元山海防守卫等任务,参与部队对敌情报战,摧毁美军妄图从东海岸再次登陆的图谋。

张世俊在朝期间获全国政协颁发的“抗美援朝纪念章”,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颁发的“和平万岁纪念章”。1952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后班师回国,继续在部队服役,服役期间担任医务员、通信员、电话员、报话员,荣立四等功一次。1955放弃深造提干机会选择复员,回到家乡小学教书育人41年,培养无数农家子弟,1995年光荣离休。

(张世俊:脱下军装育桃李)

孟祥华:没有参加过战争的“老兵”

孟祥华,1937年1月生,现居住杨集镇沂河村王头庄,1953年1月自愿报名参军,原部队为中国人民解放军24军72师225团,入伍后部队驻镇江大港,参加6个月的新兵连集训,于当年7月底入朝。

此时中、朝、美三国在板门店签订了《朝鲜停战协定》,历时三年的抗美援朝战争取得了伟大的胜利。虽然交战双方从7月27日晚10时起就完全停止一切敌对行动,但停战后的朝鲜却满目疮痍,一片废墟,成批的伤员滞集战场。此时孟祥华在72师师部担任警务员,主要任务是从战场上撤下伤员运回战地医院救治,协助打扫战场掩埋牺牲战友遗体。

如果说停战前入朝的部队是战斗队,他们在朝鲜战场上冲锋拼杀,帮助朝鲜人民赶走了侵略者。那孟祥华这批停战后入朝的部队则是建设队,他们在朝鲜废墟上挥洒汗水,帮助朝鲜人民重建家园。

在朝期间,孟祥华担任副班长,和志愿军战友们一道,帮助朝鲜百姓开荒、耕地、插秧、播种、除草、收割,修堤坝、挖新井、建桥梁、筑新房、建学校,极大提升了朝鲜人民重建家园的速度,减少了战争“后遗症”带来的痛苦。

“战争爆发时,中国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冲锋陷阵,为朝鲜的和平出生入死;战争结束后,中国志愿军积极参与工农业建设,帮助朝鲜人民重建家园。而在撤离朝鲜之前,中国志愿军认认真真修葺、打扫营房,交给朝鲜人民,不带走一草一木。”孟祥华说,“朝鲜人民因此发自内心地认为,中国志愿军可敬可爱。”

1957年10月,孟祥华随部队回国后,受到祖国人民的热烈欢迎。为响应回乡务农建设祖国的号召,1957年底孟祥华放弃提干的机会,以预备党员的身份复员回到家乡,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中。

(孟祥华:没有参加过战争的“老兵”)

“七十年前,年轻的志愿军战士为了世界和平,面对强敌义无反顾奔赴朝鲜战场,谱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壮歌,塑造了那个时代‘最可爱的人’的群体雕像。”陪同采访的周春军感慨地说,“岁月在流逝,老兵在凋零。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将永世长存,激励着华夏儿女不畏强暴捍卫和平。”(夏兴俭 周春军)

标签:朝鲜;老兵;战役
责编:季昱希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