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澄明,硕果盈枝。11月14日至16日,第五届文化产业学术年会在南京汤山紫清湖酒店成功举办。本次年会以“现代化视域下文化与经济互促共荣”为主题,紧扣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与“十五五”规划文化建设部署,汇聚来自全国高校、科研院所、文旅企业的数百位领导、专家学者及青年才俊。本次会议由南京大学长三角文化产业发展研究院和国内近百所高校单位共同发起,由南京大学长三角文化产业发展研究院主办,由文化和旅游部-南京大学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江苏省文化产业学会、江苏省文化产业研究基地、南京大学商学院、南京大学MDiCI教育中心承办。
学术支持单位包括《文化产业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现代传播》《新闻大学》《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文化创意产业〉》《江海学刊》《江苏社会科学》《江苏高教》《南京社会科学》《现代经济探讨》《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艺术百家》《中国农史》《旅游科学》《探索与争鸣》《社会科学战线》《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艺术传播研究》《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农村经济》《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传媒经济与管理研究》《澳门社会科学》。
致辞明向 颁奖致敬学术力量
开幕式由江苏省社科院人工智能与社科创新中心执行主任胡勇主持。南京大学党委常委、党委组织部部长孙乐强代表主办方致辞。孙乐强部长指出,当前正处于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谋划实施“十五五”规划的关键时期,“十五五”规划为文化产业发展擘画了宏伟蓝图,推动其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孙乐强详细介绍了南京大学在文化产业研究与人才培养方面的实践:长三角文化产业发展研究院深耕理论与应用研究,成为国家文化建设新智库;工商管理硕士(数字文化产业方向)作为全国首批专业学位硕士试点,构建了跨学科课程体系,为产业新质生产力提供人才保障。他同时提出文化产业未来四大发展方向——从文化自信走向文化自觉、从生产导向走向创造导向、从融合发展走向结构重塑、从传播叙事走向文明共建,为行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引。
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张新科致辞,强调了文化产业在国家战略中的重要地位,指出未来的文化产业,必将是一个从自信走向自觉、从生产走向创造、从融合走向重塑、从传播走向共建的过程。它要求我们既立足本土、又面向世界;既强化理论思考、又重视实践创新;既守住文化的精神根基,又勇于开拓文明的新空间。
2025年第五届文化产业学术年会年度优秀论文颁奖仪式。共同见证学术耕耘的硕果,向优秀研究者致敬。评选共产生一等奖5篇、二等奖18篇。
主前沿发声 解码产业发展核心命题
南京大学长三角文化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顾江从学术与实证角度,阐释数据要素与人工智能对文化产业创新的驱动作用。他指出,在“十五五”政策导向下,数据已成为文化产业核心生产要素,公共数据开放加速了AI 与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并结合敦煌数字艺术展、云冈石窟智慧保护、苏州漳缎 AI 创作模型等案例,探讨了数据要素在文化遗产活化、非遗传承、文旅创新中的核心价值。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副院长(主持行政工作)徐剑围绕“城市形象的识别与文化 IP 生成”,剖析数字时代城市传播的变革逻辑。他结合淄博烧烤、开封夜骑、冰雪尔滨、苏超狂欢四大案例,提出城市 IP 生成的三大关键:一是激活民间主导的“自传播”机制,以青年文化、模因表达为触发点;二是夯实产业承接基础,确保流量能转化为可持续消费;三是挖掘原生文化基因,而非刻意制造文化符号。他强调,成功的城市 IP 需实现政府、市场、民间的协同,让城市文化从“被传播”走向“自然生长”。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向勇以“后创意时代:人机共创的异托邦想象”为主题,聚焦技术临界点下的产业范式革命。他指出,Sora、ChatGPT 等技术突破推动人机关系实现主体、思维、文化三重位移。引入福柯“异托邦” 理论,强调其镜像性、差异性、并置性特征,为理解人机共创提供批判性框架。在实践层面,人机共创呈现“增效工具、灵感伙伴、文化镜鉴”三维图景,但需警惕算法茧房、情感割裂等风险。
南京文旅集团副总经理李军分享了南京文旅产业融合的实践路径与成效。南京打造了多元融合的文旅新场景:在优化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方面,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打造“日间看展、夜晚点灯、沉浸剧场、夜探遗址”的全时段体验模式,将运营模式拓展至外地,目前已托管盐城市博物馆、盐城市美术馆等多个文博场馆。与南京博物总馆合作,在红楼梦原址——江宁织造博物馆,推出沉浸式展演《大梦红楼》。在打造特色化街区方面,推出了跟着演艺游南京的熙南里历史文化街区、体验浪漫的金陵style浪漫中心、享受骑行的紫金钟爱里;在情绪价值满足方面,红山森林动物园通过“云端种草”“动物朋友”“走出园区”等方式,被誉为“中国最暖动物园”,形成“门票40元、消费400元”的放大效应。
多维对话 聚焦行业热点议题
第一场论坛围绕“人文经济学理论创新与实践”展开,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党委书记赵天为担任主持人,蒋伏心、董世峰、魏鹏举、张超等嘉宾就理论创新与产业实践的结合点各抒己见。
第二场聚焦“数智化与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雷丁学院院长周锦主持,李炎、潘爱玲、周建新、胡婷等专家探讨了数字技术与产业升级的融合路径。
第三场以“文化消费与业态创新”为主题,南京大学长三角文化产业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黄韫慧主持,黄隽、张洪生、高维和、万绪才等嘉宾分析了消费升级背景下文化业态的创新方向。
来自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的参会者通过充分交流与思想碰撞,进一步明确了文化产业从自信走向自觉、从生产走向创造、从融合走向重塑、从传播走向共建的发展路径,凝聚了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