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作家鲍磊小说集《等在雨季》出版,何向阳诚意荐读
2025-11-12 17:05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近日,内蒙古籍在京作家鲍磊全新中短篇小说集《等在雨季》,由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据悉,该书收录了作者2022年至2025年发表在文学期刊上的12篇中短篇小说,包括这三年由《民族文学》汉文版刊发的《等在雨季》《海葵的愿望》《猫科动物》等在内的精彩篇目,涵盖原生家庭、青春成长、都市情感、软科幻等不同主题创作。

中国作协副主席邱华栋,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何向阳,《人民文学》杂志主编徐则臣,《民族文学》杂志主编陈亚军,《人民文学》杂志副主编陈涛等文学名家诚意荐读。文学批评家贺绍俊倾情作序,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作协主席、中山大学教授谢有顺题写书名,画家杨洪绘制封面油画。

作者聚焦青年群体的生存状况与精神世界,笔下人物有在原生家庭的重负下追寻梦想的少年,有带着爱情的遗憾生活在水泥丛林的互联网程序员,有行走在旅途的大城市逃离者,也有守护纯真友谊的高中生。这些小说涉及多种主题,但大多有关爱与成长,探讨了良知的坚守、与自己的和解、灵魂的归乡、治愈成长的伤痕等当下年轻人普遍关心的精神议题。作者的写作极为真诚,显示出文学叙述深入人心的力量。写作虚实交替,时空交织。既紧贴现实生活,又加入了充分的文学想象,具有很大的阐释空间。

新书同名中篇小说《等在雨季》,讲述了少年白静海十四岁被人贩子迷晕拐走后,长时间整合自己带有创伤的童年,最终与自己和解的故事。小说在现实与往事的回忆中穿插着进行,作者先后将故事的发生地落在了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区、克什克腾旗的贡格尔草原、四川金川县等,用感同身受的同理心抒写着现实里的生老病死与悲欢离合。小说除了探讨原生家庭问题外,还探讨了亲密关系以及当代人所面临的孤独。

自2004年开始文学创作,这是蒙古族作家鲍磊写作21年来公开出版的第六部文学作品。2022年9月鲍磊从鲁迅文学院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学习归来后,迅速沉潜下来投入到新的文学创作中去,三年交出这12个小说。今年,鲍磊北漂已18年,他追寻文学的道路坎坷却又励志。记录刚来北京蛰居在医院地下室二层的散文《光从出口来》,不久前刚刚获得了北京市文联文学创作奖。此前,鲍磊曾在搜狐、新浪、一点资讯等互联网旅游频道任职,随文化和旅游部等走访过全球20余个国家与地区。最近几年,他重回挚爱的文学创作领域,先后两次去往鲁院深造,长篇小说《幻海》还曾入选中国作协“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之星丛书”项目。

贺绍俊在序言中特别谈到了鲍磊小说的“黏稠感”:所有的感官被这种黏稠态阻滞着缓缓向前移动。我逐渐沉溺在这种黏稠的状态之中,仿佛在嘴里含了一大口浓稠的蜂蜜,慢慢吮吸着,等待它一点点融化。黏稠感说明鲍磊的小说具有高密度的质地。这就像雨季的空气,潮湿、滞重,却也孕育着无法被轻易蒸发的真实。读者在其中跋涉,如同在泥泞中行走,每一步都能感受到土地的重量,却也因此触碰到最贴近地心的温度。我欣赏鲍磊小说的黏稠感。

名家推荐

鲍磊以毫不松懈的脚步,追赶着他的同行。小说文本清新,语言简约,在那些用第一人称讲述的故事里,带着天马行空的奇思妙想,一本值得关注的力作。

——邱华栋(中国作协副主席)

散文化的小说笔法,迷雾般的诗意氛围,鲍磊的笔触在内蒙古与北京两地间划过,这里既有二十年宏阔的时代变迁,也有少年到青年个体精神成长中的爱、挣扎、喜悦与苦痛,以及我们必要经历的所有,所有心灵深处的秘藏。

——何向阳(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

鲍磊在这部书里做了一些尝试与探索,部分小说如同宇宙来信,他接收到相关讯息,然后将它们编织成一个个美妙的故事。

——徐则臣(《人民文学》主编)

在文学的多元语境下,鲍磊探新既有写作经验,将敏锐的现实触角与深细的心灵洞察熔铸于笔端,将社会切片中斑驳的现实肌理呈现为鲜活的文学叙事,虚实相生,追索着精神世界与文学表现的深度共鸣。

——陈亚军(《民族文学》主编)

三年,十二个小说,每一个都凝结着鲍磊的真诚、热爱与耐性。这也再一次彰显了他在生活中喜爱的那句话:坚韧不拔,能忍自安。

——陈涛(《人民文学》副主编)

作者简介

鲍磊,蒙古族,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82年生于内蒙古赤峰市,现居北京。2004年开始文学创作,鲁迅文学院第41届高研班学员,内蒙古大学文学硕士。作品发表于《人民文学》《民族文学》《小说选刊》《小说月报·原创版》《青年作家》等文学期刊,出版长篇小说《夜照亮了夜》《青春是远方流动的河》《幻海》(入选中国作协2023年度“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之星丛书”),小说集《飞走的鼓楼》《等在雨季》。获第四届北京市文联文学创作奖。

标签:
责编:苗津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