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学者齐聚河海大学 共探数智时代地理学专业发展新路径
2025-11-03 14:55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袁涛  
1

10月31日至11月2日,2025年全国地理科学类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研讨会在河海大学举办。会议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地理科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地理学会主办,河海大学承办。来自百余所高校院所及科研机构的300余名专家代表,围绕“数智时代地理科学类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进行深入研讨。

河海大学党委书记杨桂山在致辞中指出,2025年恰逢河海大学建校110周年,百十年来学校秉承“兴学育才、治水兴邦”的精神,已形成以水为特色、以流域为单元的地理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特色,走出了一条独具辨识度的“流域地理学”发展之路。杨桂山说,在数字化与智能化深度融合的新时代背景下,具备数智素养的创新型人才成为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此次研讨会的召开正当其时,必将为地理科学类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提供新的思路与启发,为服务国家“江河战略”和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贡献“河海智慧”。

研讨会上,教育部高等学校地理科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贺灿飞介绍,当前我国地理科学类专业建设肩负着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服务国家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使命。自教育部启动“双万计划”以来,全国高校在课程体系、教材建设与实践平台等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但也必须清醒认识到,地理学教育正处于数字化与智能化深度重塑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构建“数据驱动+智能分析”的新型教育体系。贺灿飞表示,本次研讨会聚焦“数智时代地理科学类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旨在探索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与教材创新的新路径,全面推动我国地理科学类本科教育内涵式发展与质量提升。他希望各高校在新时期抓住机遇、深化合作,共同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地理学专业教育体系。

中国地理学会党委副书记张国友指出,面对数智化浪潮,地理教育正经历深刻变革,应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赋能教学的新路径,加强地理思维训练与教材体系建设。张国友表示,中国地理学会将继续发挥学术平台、专家资源与跨学科联络优势,与教指委及全国各高校和科研院所携手合作,共同构建高质量的地理科学教育体系,培养兼具家国情怀、全球视野与创新思维的新时代地理人才。

主旨报告环节,中国科学院院士、天津大学地球系统科学学院院长刘丛强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宋长青教授,兰州大学副校长勾晓华教授,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院长贺灿飞教授,昆山杜克大学校长刘耀林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汤国安教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院长陈爽教授,河海大学地理与遥感学院院长周丰教授八位专家以“未来的地理学:人类世地理学”“地理学科专业建设的思路与实践”“地理学一流专业建设与思考”“时代中国大学地理教育”“地理学拔尖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实践”“AI时代的地理学人才培养”“数智时代地理科学类专业建设——科产教融合创新路径探索”“入主流 强特色——水利行业高校地理学科专业建设”为题作主旨报告。

会议期间,《新时代中国大学地理教育》新书发布,该书由贺灿飞教授、彭建教授和苏筠教授等著,以“地理学人才培养”为核心,汇集南京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河南大学等 25 所地方高校地理学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专业建设、课程思政建设的教育经验、模式与成就。以期推动全国地理教育机构共享人才培养理念,交流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发挥学科特长服务美丽中国建设。

研讨会还举办了院长论坛。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院长王先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王伦澈,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院长王军,长春师范大学副校长长白娥,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部长李小雁,广州大学地理科学与遥感学院院长吴志峰,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院长宋进喜,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院长陈旻,云南大学副校长段兴武,河南大学副校长傅声雷十位专家参与,围绕数智赋能-AI驱动的地理科学人才培养新模式,交叉融合-跨学科地理教学资源的建设策略,创新驱动-地理科学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机制等内容展开深度讨论。

研讨会共设六个主题分论坛,近50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围绕数智时代地理学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等主题进行深入研讨。会议期间,还举行了元宇宙信息地理实训基地的揭牌仪式。该基地为河海大学地理与遥感学院与南方测绘集团共建,共同致力于元宇宙智能测绘技术人才培养。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袁涛  通讯员雷一帆

标签:
责编:袁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