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至29日,“锡山秋叙·脉承古今——文化锡山行”主题采访活动在无锡锡山区举行,20余名中央和省市媒体记者、网络大V深入探访。活动首站,媒体团来到了斗山遗址考古现场,近距离感受距今6000年马家浜文化的独特魅力。
马家浜文化主要分布在太湖地区,斗山遗址位于无锡锡山区锡北镇斗山村西侧。2023年,在无锡市新锡快速路新建工程的“考古前置”工作中,当地文物部门发现了斗山遗址。2024年7月开始发掘工作,截至目前,发掘面积约16000平方米,出土遗迹涵盖马家浜、崧泽、商周及唐至明清等多个时期,其中以马家浜和崧泽文化时期堆积为主体,出土陶器、石器、玉器、瓷器、铜器等文物近1800件。斗山遗址是目前长江下游发现的最早史前城址,也是我国最早的史前城址之一,对中华文明探源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意义和价值。
发掘中最为重要的发现,当属在遗址西北部发现的马家浜文化时期的三条壕沟和两道墙。“外墙和壕沟揭示近70米长,内墙和壕沟揭示近50米,初步推测遗址存在史前城址的可能。”江苏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馆员葛昕炜告诉记者,考古队对遗址周边进行重点勘探,追踪墙和壕沟线索,并依据勘探结果在遗址西北、北部、东北、东南及南部布设了7条探沟,均发现有墙和壕沟遗迹。
“结合已有发掘区揭示出的墙和壕沟、考古勘探和探沟发掘的情况,可以判断内墙及其外侧壕沟是闭合完整的。外墙仍需要继续勘探确认。”葛昕炜说,一方面根据发掘和勘探情况,斗山遗址存在马家浜文化时期的城址;另一方面,从壕沟和墙体内出土陶片来看当属马家浜文化,碳十四测年也表明壕沟年代不晚于距今6000年。
此前,在长江下游地区发现的史前城址,明确的只有位于浙江杭州的良渚古城。无锡斗山遗址发现的马家浜文化时期城址将该区域史前城址的年代推进到距今6000年。斗山遗址为认识马家浜文化社会形态、生产力水平以及研究长江下游文明化进程提供了全新材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