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脉相承:省名中医父亲与青年中医女儿的“守正”与“破壁”
2025-08-21 16:41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作为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中医学本科生,江苏省名中医李慧主任深耕中医领域四十余年,在临床、教学与传承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女儿李晓玥作为青年中医传承人,延续着“理论+实践”的传承路径。近日,中医药传承杏仁调研团赴连云港专访父女二人,他们从个人成长到学科本质,从教育传承到守正创新展开了深入分享,为当代中医传承提供了珍贵的实践思考。

从医初心:兴趣为引,在实践中沉淀热爱

李慧的中医之路始于1977年恢复高考的契机,出于对中医的浓厚兴趣,他主动填报中医学专业,开启了与中医的一生之缘。“随着学习深入和临床实践,最初的喜好慢慢变成了热爱。”他坦言,这份热爱的沉淀,既源于院校教育打下的理论基础,更来自跟师学习积累的实战经验。毕业后,李慧先后跟随连云港名医沈俊丰抄方两年,后又师从江苏省中医院符为民、龚丽娟等名家,还参与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训。“院校学习让我学会了开处方,但处方的效果,离不开跟师学习积累的经验。”他在专访中强调,跟师学习如同“站在前辈肩膀上成长”,这种“理论+实践”的成长模式,也成为他后来指导后学的重要参照。

作为女儿,李晓玥的成长轨迹正是对父亲理念的践行。“父亲常说,光有理论开不出好方,临床经验的积累离不开跟师时的耳濡目染”。李晓玥研究生阶段跟随江苏省中医院孙伟教授,工作后又师从周晓虹、陆启滨等主任,在跟师过程中,她逐渐内化父亲强调的“整体观”思维,例如面对顽固性痤疮伴畏寒的患者,父亲会引导她辨别“真寒假热”的微妙指征,这种动态决策能力是书本无法传递的实战智慧。

教育传承:院校筑基与跟师实践的协同之道

“院校教育是基础,临床跟师是关键”,李慧始终强调中医人才培养的“双轨制”。他认为课本能传授理论框架,但面对“上热下寒”“长痘伴手脚冰凉”等复杂证候,如何判断先清热还是先祛寒,这依赖临床直觉的辨证思维,只能通过师徒实时交流、病例分析传递。他以临床案例举例:曾有患者同时患牙疼、胃炎、痔疮出血,中医通过“火大”的整体辨证,用清火药同步治愈三症,“这种整体思维,需要在跟师中慢慢体会”。

对此,李晓玥老师深有体会,“现代院校教育帮我们搭建了系统知识框架,但跟师实践才是让理论落地的过程”。她在临床中发现,面对“非典型病例”如同时出现口腔溃疡、腹泻、失眠的患者,往往需要师承经验来破题。“父亲常说‘经验可以上升为理论’,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老师们的辨证思路转化为可复用的思维模型,这就是父亲所说的‘把经验编码成新理论’的生动实践。”

学科本质:中医是“生命的软件学”

李慧认为中医与西医的核心差异在于方法学:西医是“硬件医学”,侧重物质模型与解剖结构;中医则是“生命的软件学”,通过望闻问切采集生命数据,辨证论治为编程逻辑,依五运六气架构框架,性味归经定义药材模块,君臣佐使编写方剂代码,借中药针灸执行指令,精准调试修复生命程序。这种将生命功能程序化的独特认知与方法,是中华民族对人类健康的卓越贡献!“阴阳五行是一种‘代码’,心肝脾肺肾不是解剖学概念,而是五大功能系统的组合”,他举例,中医的“心”涵盖心脏与脑的功能,就像软件的功能模块,核心是通过调节功能平衡治病,让中医在治疗复杂病症时展现出独特优势。比如,面对乳腺结节、肌瘤等器质性疾病,中医认为其根源是“环境失调、功能失调”,通过调整“软件”功能实现治疗,体现了中医的生命软件学特质,因此“中医是生命的软件学”这一概念更能准确阐释中医。

李晓玥从现代医学视角进一步诠释了父亲的观点。“在基因治疗、免疫调节飞速发展的今天,中医‘功能模块’理论反而更显优势”。她以更年期综合征为例,西医多针对单一症状干预,而中医从“系统调优”思维出发,通过调理体内紊乱的内环境缓解整体症状,“恰似给身体的‘软件’做整理优化,这正是父亲所说‘软件学’的当代体现”。

守正创新:从经典传承到理论创新

“守正创新是中医药发展的核心”,李慧强调,“正”需坚守三大核心:以阴阳五行、整体观为根基的理论体系,“辨证施治”的思维方法,以及“大医精诚”的职业精神。“新”则源于临床经验的升华。“历代名医的经验方,可能就是新理论的起点,六神丸、季德胜蛇药等名方,都是经验上升为理论的典范”。但他也指出,当前经验方的发表与研究受限于制度,“需要设计机制进行鼓励,让更多实践智慧转化为新的理论成果。”他分享了一个案例:曾遇肛门大出血患者,神昏发热,用多种方法止血无效,仔细观察发现家属用纸巾不断在患者头上擦汗。此时恰逢学习《伤寒论》,联想到“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用白虎汤加味三剂止血。伤寒论的精髓是方证对应,方证对应既是理论又是经验,故曰经典。“经典是根基,但我们也要努力形成新的经典,推动中医理论像软件升级一样不断发展”。

医德践行:“大医精诚”的当代诠释

“医技医德兼备才是名医”,这是李慧的行医准则。从医以来,他坚持不开大处方、少用贵重药,让患者吃得起药,因此荣获“连云港市十大医德之星”“江苏省百名医德之星”等称号。在医德传承上,父女二人有着共识。“父亲常说,爱心是医德的核心”“从小看父亲为贫困患者减免费用、深夜出诊,这些场景比说教更有力量”。李慧则认为,现代医疗环境虽面临功利化挑战,但信息传播的便捷性也让“医德典范”影响更广,“关键是言传身教,我对患者的态度,晓玥看在眼里,自然会记在心里”。

传承困境与破局:以理论突破推动发展

“当前中医传承最大的困难,是理论发展的突破。”李慧在专访中直言,中医要发展,必须按照自身的模式去发展,同时必须是中医理论上的发展,现代的医家要有新的经典问世。中医作为生命的“软件学”,需要像4G到5G的升级一样,实现理论体系的迭代。对此,他与女儿在传承实践中坚持以临床促理论:通过分析复杂病例、总结有效方剂,为理论突破积累素材。“既要扎根《伤寒论》等前人经典,又要在实践中敢于总结新经验”,唯有让中医理论持续发展,才能为传承注入持久动力。

从李慧的跟师抄方到李晓玥的拜师学习,从“生命的软件学”理论到临床案例的古今互鉴,父女二人的传承故事,印证了中医传承的核心密码:坚守理论根基,拥抱实践创新。正如李慧所言:“中医的生命力,正在于一代又一代人把经验变成理论,让经典长出新枝。”

标签:
责编:苗津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