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等职业教育之强服务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2025-05-13 10:57  来源: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    
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体经济是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撑,做强实体经济需要大量技能型人才,需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发展职业教育前景广阔、大有可为。”

作为与实体经济血脉相连的教育类型,高等职业教育如何以质量跃升之“强”撬动产业跃升之“新”、以人才创新之“实”支撑发展突破之“进”,成为新时代职教改革的必答题。

战略定位:职业教育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当前,我国经济正经历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深刻转型。职业教育作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其战略价值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新质生产力的“孵化器”。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70%以上的新增一线从业人员来自职业院校。二是产业升级的“适配器”。面对全球产业链重构,职业教育需与产业“同频共振”。2024年江苏省五年制高职教育新增专业点共125个,覆盖工业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新能源汽车技术等重点领域,与区域重点产业匹配度不断提升。三是共同富裕的“推进器”。职业教育大多数生源来自农村,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关键抓手。以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院每年招收的新生中,县域及以下生源占80%以上,其中农村生源占70%以上。学院毕业生生源地就业率在85%以上,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现实挑战:从“量”到“质”的跃升之困

尽管职教改革成效显著,但对照高质量发展要求,仍存三大瓶颈:一是人才供给结构性失衡。当前我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结构性矛盾,重点领域技能人才缺口已逾千万。部分院校在专业设置方面与实体经济发展需求不相符,制造业领域专业布点偏少,其中集成电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布局尤为薄弱,已形成制约产业升级的瓶颈问题。二是产教融合体制机制障碍亟待破解。校企协同育人仍存在“校热企冷”现象,深层次矛盾突出表现为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导致校企资源要素流动不畅,产教融合型载体平台建设不健全制约合作能级提升,政策激励效应未充分释放影响企业参与积极性。三是师资队伍结构矛盾突出,前沿技术应用能力不足。据不完全调查统计,专任教师队伍中能够熟练操作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技术人员仅占35%,教学供给与智能制造岗位能力要求之间形成明显技术代差,反映出职业教育领域“双师型”教师培育体系与产业数字化转型需求存在衔接不畅问题,制约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提质增效。

破局路径:以“三链融合”激活职教新动能

目前高职教育需从三大维度突破创新:一是强化“人才链-产业链”动态耦合。在前瞻布局方面,要健全“国家-省-校”三级人才需求预测联动机制,统筹推进紧缺专业目录动态发布工作。建成多个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强化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布局精准对接,深化产教融合战略实施。在层次贯通方面,要深化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扩大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在终身赋能方面,要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全面推行“学分银行”认证制度。重点面向退役军人、进城务工人员等群体,精准实施“微专业”职业技能提升工程。二是深化“教育链-创新链”协同互促。要加快推进数字化建设,在高职院校体系化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构建“AI+专业”的跨学科融合培养体系。要加快提升师资培育,全面推行“双师型”教师企业实践制度,将横向科研课题、产业技术革新成果纳入教师职称评聘指标体系。要加快完善质量评估,建立“毕业生就业质量指数”评价机制,重点考核企业用人满意度等核心绩效指标。三是构建“资源链-政策链”保障体系。加强立法保障,以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为基础,出台配套法规,明确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的非营利法人属性,细化经济产权、知识产权及劳动力产权的归属与流转规则。加大资金倾斜,统筹优化财政资金配置结构,强化职教经费保障力度。重点支持涉农、装备制造等国家战略急需领域专业建设,对相关专业实施差异化生均拨款政策。加速国际拓展,推进“职教出海”,研制国际认可的职教标准。

面向未来,高职院校需以“顶天”的视野对接国家战略,以“立地”的姿态深耕区域经济,在“教育强”与“产业兴”的双向赋能中,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澎湃动力。

(作者系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 金玉)

标签:
责编:程晓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