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帮助国际学生了解中国智能制造最新科技发展,认知中国绿色发展道路、中华历史和文化传统及核心价值,提升跨文化适应力, 2025年3月21日至23日,以“感受中国科技力量”和“感知美丽中国”为主题,南京师范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组织国际学生赴浙江湖州开展了系列国情教育实践课程。此次实践课程是南京师范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中国国情教育课程的创新尝试,以 “科技赋能未来・文化传承发展・生态引领文明”为主题,打破了书本局限,通过“行走的课堂”让国际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中国发展理念的理解,让国际学生看到中国智能制造的科技力量,感受中华文化传承的厚度,领悟绿色发展理念的内涵,了解了中华文明智慧和瑰丽。
在浙江大学湖州研究院,国际学生在观看了用于洞穴探测的各类机器人协同工作视频和参观集群机器人自主导航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医疗机器人、智能电子听诊器和无人智能虾蟹投料船等最新机器人及人工智能产品展示后,纷纷表示他们看到了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创新活力,对中国“智慧社会”建设有了具象化认知,感受到了中国在人工智能制造领域的科技力量。

在世界文化遗产地南浔古镇,青石板路蜿蜒如诗,白墙黛瓦倒映碧波。国际学生们不仅对枕河而居的独特建筑格局,对茶馆窗棂间飘出的袅袅茶香,对充满桂花清香的定胜糕和桨声柔波里的乌篷船表现出了浓厚兴趣,还对湖州辑里丝绸历史、制作和在中外商贸交易历史有了更清晰的了解和认识。学生们说虽然在国情教育课本中已经知道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江南,但是通过这次亲身体验江南水乡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美景,感受到了中国的历史文化不仅古老,而且鲜活。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安吉余村,通过对比照片和实物陈列,留学生们清晰看到余村从“石头经济”“靠山吃山”到“生态经济”“养山富山”的蜕变历程,让国际学生切身感受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绿色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成就,深刻地认识了”乡村振兴”,体会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科学论断的正确性和前瞻性。

钱山漾文化交流中心以丝为媒,通过数字全息投影展示了丝帛残片上的织纹密码、驼铃古道上的异域纹样,呈现了湖州4700年的丝绸历史文化积淀。湖州古代先民采桑、养蚕和缫丝的丝绸制作过程以及中外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都让国际学生了解到那段辉煌而又多彩的历史,认识到了丝绸在人类文明互鉴交流中的重要作用,感受到了中华文明的璀璨篇章。

在非遗工坊,国际学生体验了非遗技艺湖笔的历史渊源、工艺特征以及制作过程,还与老师动手体验了湖笔的制作过程。一支小小的竹笔背后非遗匠人指尖的温度让国际学生感受到了藏在中国书法中“力透纸背”的奥秘。

南京师范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将持续深化和创新国情教育实践课程,引导国际学生多维度认识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夯实”留学南师“品牌课程建设,培养国际学生讲好中国故事能力,为培养知华友华国际人才搭建实践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