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作为互联网的新技术形态,数字平台正与生命世界发生深度互嵌勾连,参与并影响着主体行为习惯、数字媒介实践及社会文化结构等诸多面向。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吴开翔和长沙学院马栏山新媒体学院副教授周孟杰在《传媒观察》第2期刊文,以“人作为基础设施反演”的视角,将一键收藏下的数字囤积症候视为一种媒介实践经验,通过对数字惯习的平台逻辑、媒介制度与主体行动进行讨论,探求数字时代主体与平台之间的动态关系及社会文化实践。研究发现,数字平台通过云端空间、智能推荐、一键三连的技术可供性,以精准喂饲与情感连结的双重逻辑,形塑出青年群体“一键收藏”的数字惯习症候。然而,面对平台技术规约,青年的主体性并未异化,基于能动反演下的自驱实践与资本转换大量囤积广告的行为使之规避平台的广告算法推荐,逐渐摸索出另类数字抵抗的隐秘之路。“数字惯习”潜移默化地嵌入主体行为与社会结构框架之中,主体的数字抵抗成为冲破平台控制的行动战术,逐步显现“互构-共栖”的人技关系逻辑,也是主体找寻自我复归的生动展演。
伴随着媒介技术更迭,现实与虚拟场域的边界逐渐崩塌,技术对用户行为实践的影响也愈演愈烈。技术变革下流动空间的形塑,不断改变着媒介场域内青年群体的空间位置和资本分配,同时呈现着主体对技术的博弈与抗争。媒介技术的操纵与规训所造成的自主性侵蚀和用户受控增加的现象,已经备受瞩目。
数字囤积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用户群体的普遍症候,体现着信息过剩对用户注意力与主体性的侵蚀。在信息流的不断冲刷下,“一键收藏”“无限下滑”成为用户数字化生存的常态化实践。然而,一键收藏的自主化数字劳动,却有将人与技术异化的风险危机。因此,本研究立足于“文化-技术”的研究取径,聚焦于用户“一键收藏”后的数字囤积症候,发掘主体与技术间的权力与抵抗关系,从而探究隐匿于数字平台背后的平台逻辑、媒介制度对个体行为框架,以及更大范围的社会文化实践的影响。
研究方法
2023年4月至7月,笔者与研究团队成员采用网络民族志的研究方法,以观察者和参与者的双重身份,在豆瓣小组“收藏夹不吃灰”“反技术依赖小组”开展为期3个月的线上田野调查和参与式实践。观察内容包括用户的反数字囤积记录、日常交流、讨论氛围等。其中,虚拟社群内的数字记录和数字痕迹是研究所获取的主要田野资料。研究采取互联网人类学的研究路径,通过观察和阐释虚拟物的社会生命,帮助人们重新理解物与技术的关联,进而思考物与人的关系。除以数码文本为主导的研究路径外,氛围、情感与媒介空间等媒介交互过程中人、物、情、景交融的非表征状态亦需得到关注。
“收藏夹不吃灰”与“反技术依赖小组”是在豆瓣社交媒体平台上,基于共同的喜好和经历,灵活而有效地采用多种社会性工具连接起来,从而展开集体行动的自组织社群,成员大多是青年数字原住民,是以旨在“反对过度依赖技术而造成自己某些能力的退化”所形成的衣帽间式的共同体。故而,数字平台和媒介技术形塑的数字行为框架,即一键收藏,是此类自组织构建的重要缘由。
研究者围绕一键收藏的数字行为实践、数字囤积的既定结果、个体行为动因及感受、反数字囤积实践等方面拟定访谈提纲。基于自愿原则,采取目的抽样与滚雪球抽样方式,对豆瓣小组及相关用户18人进行半结构化访谈,从而获得第一手经验材料。
技术规约:多元主体合谋下的行为异化与技术补偿
网络平台的数据生产是一项隐匿于用户数字化生存状态下的隐形劳动。在技术规训下,青年群体是难以察觉的。平台可供性为青年用户的数字囤积实践提供行动可能,数据的永久存续、算法的精准喂饲无不让技术规约更加彻底与便捷,也让“一键收藏”的媒介行动快速嵌入个体的行为框架之中。然而,用户虽鲜少意识到自身数字劳动的背后动因,却深陷于非理性意识的窠臼之中。因此,数字囤积症作为数字化生存中的一种现代性症候,其可见性逐渐显现。反数字囤积行为也藉此生发,通过用户个体抵抗或自组织的联结,体现出强大的主体性力量。
(一)行为异化:异质性用户下呈现的同质数字劳动
在深度媒介化语境下,异质性主体通过“永久在线”的生存状态,为满足自身需求而进行多样化的数字行动与公共展演。但在数字平台暗含的技术逻辑操纵下,用户需求内核被逐渐隐没,有意或无意地进行同质化的数字行为。着眼于数字囤积实践的视角,用户有意识的跨平台囤积及无意识的超载式收藏由此显现。
1.跨平台生存:有意识的商业逻辑主导与技术牵引。数字化基础设施深度嵌入现实社会,带来平台化社会的崛起。青年用户游弋于具有不同基础设施属性的数字平台上,满足自身的异质性需求。跨平台成为数字囤积者的普遍行为,用户根据自身喜好、平台定位进行一键收藏行为。其中,数字平台的UI设计成为用户选择与否的关键之一。多数受访者表示,网络平台会将收藏按键设置在界面显眼的位置,利用颜色、动图或图标的形式引导青年群体收藏,以满足某种商业推广的目的。在数字技术与商业资本的牵引下,收藏与数字囤积实践成为一种跨平台生存状态,形塑了一种跨平台生存与商业资本相互交错的场域。
2.被遗忘的审查:无意识的超载式收藏与技术漏洞。面对扑面而来的海量信息,云端空间的永久存续为用户数字囤积扫清后顾之忧。然而,由于待处理信息的过量供给,使用户信息超载问题跃然纸上,无意识的“一键收藏”行为亦逐步生发。“这种点击收藏如同吃饭喝水一般稀松平常了,每次看到感兴趣的内容,我就会下意识地收藏。”(受访者A5)即便线下倾向于极简生活的受访者A7,也承认自己在数字世界已养成“一键收藏”行为,过度囤积的行为已到“肆无忌惮”的程度。实质上,数字平台上的空间并非完全无界,永久存续也或可质疑。“当我发现自建文件夹已达上限时,我才意识到我囤积这么多了,但能做的就是新建下一个文件夹。”(受访者A8)囿于数字囤积症候的用户,展现出“一键收藏”的无意识且同质化行为,过往理性审查的步骤被遗忘、后置。平台空间边界限制往往意味着用户体验的限制,却也成为用户发觉自身无意识收藏的主要方式。而平台通过版本升级,解绑以维持用户黏性,资本也由此实现对数字劳工们生产时间的进一步鞭笞。
(二)技术补偿:平台可供性的精准喂饲与情感力量
得益于补偿性的媒介技术变革,数字化基础设施的力量进一步升维,这也催生了更多数字资本主义的数据化支配形式。
1.精准喂饲:智能推荐制造信息景观。社交媒体平台的基础设施特征,主要体现在信息聚合、互动连接及相关延伸服务之上。海量信息汇聚在终端界面,算法模型通过个体的主动检索、信息选择及用户隐私,不断建构着用户的数字画像,持续监控、凝视着数字劳工的数字足迹。青年用户的“一键收藏”行为,往往呈现出智能推荐信任度的历时性变迁。“以前我往往会先看内容再考虑收不收藏,现在平台经常给我推荐类似的内容,我觉得都有用,就先收藏了以后再说。”(受访者A4)不可否认,基于算法模型的智能推荐能够为个体进行信息策展,过滤低质内容,从而为个体的发展创造条件。信息茧房不一定会导致媒介多样性的消逝,关键在于个体是否能够具备寻求媒介多样性的能力。实质上,个体较难主动破茧、创造信息偶遇机会,更难以明晰知识积累的时间性。由此,人与技术达成隐性的利益一致,“一键收藏”也藉此成为用户数字化生存的常态化行为。
2.一键三连:社交网络创造媒介情感力量。社交媒体下虚拟空间的社会支持机制,主要依靠弱关系广泛连接更多节点以运作。用户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的行为,往往受到弱关系连接的他人的影响,其中尤以意见领袖的影响最为显著。在访谈过程中,多位受访者谈及社交媒体平台博主会快速触发其“一键收藏”的行为。“我对健身比较感兴趣,我关注的up主一旦更新视频,我一般都会选择收藏。”(受访者A11)“出于支持UP主内容生产的角度,对于‘一键三连’要求,通常难以拒绝,而且后面我每次都会点赞收藏。”(受访者A12)也就是说,数字平台通过媒介技术的社交可供性,锚定加固用户的数字行为,通过情感力量的互动,借以形成用户习以为常的数字行为框架。
因此,通过以数据为数字化基础设施的动力,以社交网络的连接性进入用户注意力信道,经由媒介技术激发用户黏性,从而保障市场占有率和广告商“风投”信任率,实现赢家通吃。而用户将陷入数字平台的复式记账法思维,其所谓的自我实现,以及真实付出的弹性劳动,则源源不断地成为数字平台账户的增量收益。
数字抵抗:基于主体性下多重的自我复归可能
连接即存在,数字平台的商业逻辑与智能技术的媒介逻辑,潜移默化地塑造着用户的数字行为实践。此外,隐而不见的结构重塑历程,也鲜少为节点主体所感知。但伴随着线上生存状态的存续,威胁用户主体性的数字症候也不断显现。例如青年群体一般难以抗拒“一键收藏”的诱惑,进而深陷于数字囤积症候的泥沼。值得注意的是,数字囤积者的反数字囤积实践是一篇未被书写的抵抗史,而数字抵抗景观的展现,将成为探寻主体自我复归的现实呼唤。
(一)“重蹈覆辙”:技术规约下的无意识逃避与权宜共栖
在数字囤积症候迅速蔓延的同时,青年群体的数字抵抗行为也应运而生,数字囤积物的断舍离行为、自组织互动与集体抗争构成了数字抵抗的常规行动战术。然而,诸如此类的抵抗实践经常受限于技术形塑的用户习惯,呈现出青年群体无意识逃避数字症候的主要策略,以及与数字平台权宜共栖的生存状态,并时刻面临重蹈覆辙的风险与吞噬能动的可能。
时空情境下的抵抗策略是青年群体追求主体复归的主要部分,具体表现为对数字囤积物进行分类、整理和删除行为。从时间维度而言,青年群体的数字抵抗行为呈现出长期性、间歇性和交替性。受限于抵抗意愿和时间成本,人们往往难以较快完成数字囤积物的断舍离,而心理博弈下不断下行的报偿比,往往令用户产生逆反情绪。进而,更趋向于选择技术规约下的原有习惯,或间歇性地开展“逆反”实践,呈现出无意识逃避的实践心理。而在空间维度上,青年群体的适度抵抗行为则呈现出跨平台与过度性特征。平台多任务处理的空间转换、云端空间的容量上限进一步阻碍用户的反数字囤积行为。与此同时,删除行为带来的新空间反向促进着用户“一键收藏”的行为习惯,甚至出现“丢弃之物”再度收藏的重复劳动。正因如此,青年用户所谓的反数字囤积实践,不过是在无意识逃避技术操纵下的数字行为习惯,用户主体与数字平台权宜共栖的动态关系逐步显现,用户“重蹈覆辙”的囤积实践或也不再稀奇。
另外,青年群体的集群式数字抵抗是自组织力量的具体展现。“加入‘收藏夹不吃灰’小组,是想记录自己整理的成果,也想得到大家的认同。”(受访者A3)在虚拟社群的参与式观察中,研究者发现多数用户通过主动发帖的自我展演,以换取社会支持和行为认同,而社群成员则大多是默不作声的“观看者”,而非积极践行的“参与者”。基于共同兴趣、喜好和目的所连接的虚拟社群,虽摆脱科层制、刻板化的架构体系,但自由性亦阻碍自组织力量的展现,集体记忆的场域最终沦为个体记忆的树洞。因此,社群语境下的集群式抵抗亦难以存续,而仅仅作为用户无意识逃避的又一证据,书写于数字抵抗的图景之中。即便如此,作为一种自我审视的手段,用户的反数字囤积展演仍然呈现出某种生动的权利反抗经验史。
(二)“另类抵抗”:能动反演下的自驱实践与资本转换
青年群体在技术规约下的无意识逃避,及与之权宜共栖的生存状态,呈现出主体自我复归的强烈意愿,但另类数字抵抗却为用户主体性的彰显提供切实路径。作为用户“反抗图景”中鲜为人知的部分,另类数字抵抗彰显青年群体对数字平台的能动反演和二者间的权力博弈。另类数字抵抗是指用户主体在数字化生存中,有意或无意地发掘平台漏洞和媒介逻辑,并为己所用的数字实践。
回归至一键收藏下的数字囤积症候,少部分用户在长时期的数字平台浸润中,基于不同缘由,形成对于数字行为习惯的清晰认知和自驱实践。受访者A11则自称“广告收藏家”,在其3万有余的数字囤积物中,90%以上是广告内容。大量囤积广告的行为使其规避了平台的“广告推荐”,而这种数字实践又吸引到其他用户,转而助力用户自身实现资本转换。也就是说,技术黑箱的存在使用户和平台间持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常态化状态,而诸如“收藏广告”的另类数字抵抗,却打破技术垄断,体现青年对数字化基础设施的能动反演。换言之,在数字平台的技术操纵下,青年群体并未陷入完全被动的自我异化之中,其数字抵抗实践也绝非仅限于技术规约下的无意识逃避。在长时期与数字平台和媒介技术的抗争与博弈中,用户基于技术的可供性与社会互动实践,进而萌生自我复归的现实可能。因此,无论是“重蹈覆辙”下对于数字行为结构的无意识逃避,抑或是凸显主体能动性的“另类抵抗”,均体现出用户为摆脱技术规约而有意无意进行的能动反演。
“互构-共栖”作为人技关系的阐释可能
数字化基础设施平台深度嵌入社会系统之中,不断解构、重塑着用户的生产生活场域与媒介实践图景。平台研究理应回归关系视角,其中人与技术的动态关系是核心要义。
数字平台以弥补技术漏洞、精准算法推荐与强化媒介情感连接的三重方式框定限制主体的社会行为,藉此型构“一键收藏”下的数字囤积症候,甚至控制后续用户的无意识逃避实践。在“控制-抵抗”的人技关系下,主体与平台间长时间处于后者规约前者的固化关系,用户所谓的抵抗行径受限于对技术规约与“数字惯习”的模糊认知,缺乏行为韧性与实质效用,因而陷入权宜共栖的生存状态。然而,用户主体亦可充分经由多重另类抵抗以冲破技术黑箱的霸权控制,进而一定程度实现自我复归。另类抵抗为我们描绘出“互构-共栖”的路径可能。
“互构-共栖”为平台与主体、人与技术的动态关系提供新的思维路径。技术素养较高的用户能够通过主体能动性的发挥,为平台升级、功能更新提供方向,而平台亦可为之打造符合需求的媒介实践场域,藉此彰显“互构-共栖”关系的内在之义。不同于平台劳动者与平台间的话语冲突,或是利益争夺的对抗关系,青年用户的另类抵抗实践是一种超脱于生计斗争的、渴望主体性复归的希望实践。平台以渐进性的隐形控制,通过塑造用户数字惯习的方式,用以攫取用户的注意力资源。故而,普通用户的抵抗实践并未影响、冲击既有的平台逻辑、技术结构,这为“互构-共栖”的动态互动关系提供先决条件。而“互构-共栖”的思维路径,亦与可供性理论的核心——“关系”彼此映照,超脱技术与平台的工具属性,摆脱技术对个体的单向引导与桎梏,呈现出平台技术与用户的互构关系,亦蕴含着人技共栖的行动可能。“互构-共栖”的人技关系想象将为游戏劳动、情感劳动、希望劳动等数字媒介实践提供参考。在平台技术的合谋,以及用户自身的默许下,用户主体的数字媒介实践已然成为资本积累与增殖的重要一环,而“互构-共栖”将为数字劳动的日常化提供新的阐释可能与思维路径。
(载《传媒观察》2025年第2期,题目为《“互构-共栖”:青年群体“数字囤积”实践中的惯习形塑与人技关系想象》。此为节选,注释从略,学术引用请参考原文。“传媒观察杂志”公号全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jRAg_W_Oc4tVDBjGhBagfg。)
【作者简介】吴开翔,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周孟杰,长沙学院马栏山新媒体学院副教授,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后,长沙“社科智库”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