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讲啦》是一档由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制作的中国青年电视公开课节目,通过前沿的新知分享,以平实的角度和润物无声的方式向观众传递主流价值观。近日,新一期的《开讲啦》播出,我省著名考古学家,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历史学院教授贺云翱在节目中深情开讲,用自己40年走遍长江两岸的经历,为广大青年分享长江这条中华民族母亲河背后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节目一开始,贺云翱教授通过一张图,为在场的青年观众提供了“打开”长江这幅画卷的新方式。他说,长江绵延6300多公里,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在中华文明史上,长江留下太多的闪光印记。演讲中,贺云翱提到了神秘的“北纬30度”。世界上四个伟大的原生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古代中华文明都诞生于北纬30度。而长江流域也大致位于北纬30度。在长江沿线,有东亚地区人类最早的栖息地——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区的人字洞遗址,考古学家和古人类学家在这里找到了260多万年前的人工打制石器;长江流域诞生了“东亚最早的国家社会”——良渚文明,在良渚发现的城墙、宫殿、仓储、王陵等,构成了早期国家的必要条件。此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宝墩文化、三星堆文化等也诞生在长江流域。可以说,长江流域是世界原生文明的重要诞生地之一。
为什么在长江流域会产生最早诞生的国家文明呢?这当然离不开经济基础的支撑。贺云翱介绍,长江流域物产丰富,是稻作农业的重要起源地。早在1.5万年前,长江流域的人们就开始尝试驯化水稻,经过4000年的努力,终于把野生稻变成了栽培稻。几十年来,考古学家们在长江流域的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浙江浦江上山遗址都发现了人工驯化的水稻。有了稻作文明,地球上就出现了农业,“农民”也随之产生,人类可以自主控制自己的命运,这为国家社会的诞生准备了条件。
演讲中,贺云翱深情致敬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教授。在湖南,先民培育了世界上最早的水稻。万年之后,袁隆平在湖南进行的杂交水稻创新研究不断取得新成就,为支撑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从古至今,穿越万年,长江流域这片土地上,人们不断在粮食栽培的研究中取得进展,造福世界。”贺云翱说。
除了水稻,世界的三大饮料之一的茶也诞生于长江流域。贺云翱介绍,考古学家在浙江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发现了6000至5000年之前人工栽培的茶树;早在7000年前,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在建造干栏式建筑时,使用了榫卯结构,这成为迄今发现最早的木构建筑,其影响延续至今;我国最早的陶器也发现于长江流域,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出土的陶器距今约2万年,是目前已知的世界最早的陶器之一;长江流域水网密布,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的船,正是出土于浙江萧山跨湖桥遗址,距今约有8000年。而在江苏的扬州、如皋等地,考古学家发现过使用水密隔舱设计的唐代古船,证明了长江流域的造船技艺当时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
除了物质文化,长江流域对中国文学也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贺云翱说,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浪漫主义传统就萌生于长江之畔,从战国的屈原到唐代的李白,再到宋代苏东坡,长江启发了诗人的灵感,形成了浪漫主义的文学传统和成就,并深深影响了世界。
长江流域也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好的区域之一。贺云翱介绍,除了我们熟知的江豚外,历史上的长江之中和长江两岸还曾生活着白鲟、中华鲟、鼋、大象、犀牛等动物,长江生物种群的演变,提醒着人们长江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如今,随着长江“十年禁渔”计划的推行,江豚等长江里的“精灵”正逐步摆脱濒危的命运,“长江的微笑”越来越多地绽放在滔滔江水中。
当天《开讲啦》节目现场的很多同学并不来自长江边,不少人对黄河的熟悉程度超过了长江。贺云翱提醒大家,长江,不只是长江流域的长江,它是中国的长江,更是世界的长江。长江和每一个中国人都息息相关,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他举例说,北方人熟悉的北京烤鸭和京剧,其源头都可以追溯到长江边。京剧发源于安徽、湖北。清代乾隆末年,徽班进京后,受到北京语音与腔调的影响,吸收了汉调、秦腔、昆曲的部分剧目,兼容并蓄,最终演变成为“京剧”;北京烤鸭则与南京烤鸭有着密切的关系,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很多南方的烤鸭高手迁移到北京,促成了这道北京美食的产生。
节目的最后,贺云翱说,青年人要进一步了解长江,要积极寻求长江文化的内在奥秘——长江的创造性、独特性、包容性、连续性,“把这些文化智慧用到今天,让长江文化为今天的中国创造福祉,这是我们今天谈长江文化的意义所在。”
记者 于 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