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观察》丨新闻情感性的媒介现象学阐释
2025-01-07 10:37  来源:《传媒观察》  作者:束秀芳 胡建强  
1

编者按:媒介现象学为重新理解新闻的情感属性及情感生产提供了新的视野,新闻的情感生产不仅是创造出饱含情感要素的新闻文本与产品,更是通过媒介进行的集体精神生产。在新闻中,他者之在世情感被新闻报道揭示,并向读者自我显现,从而形成跨主体的共同情感。但这种共情却是一种新闻他者通过媒介的情感给予,因而新闻中的他者情感显现总是被新闻报道独特的信息形式所构造。从现象学还原与给予原则看,新闻是一种将他者的在世情感进行现象学般还原从而回到情感本身的媒介,而数字新闻的情感转向则根源于数字媒介具有更为强大的情感还原能力,从而使他者能够敞开更多的情感给予。

随着实践的发展与理论视野的开拓,近年来新闻的情感属性逐渐为人们重新认识。一方面,传统新闻实践与研究的专业主义范式受到了诸多质疑,新闻事业不再被理解为摒除情感的纯粹理性实践,相反,其实自新闻事业诞生之初情感就内蕴于其中。另一方面,情感性也成了数字新闻的鲜明标签,在数字新闻的新闻生产、新闻产品、新闻流通、读者消费、社会效应等各个方面,情感都已然成了一个核心要素。但目前对于新闻之情感的追问却主要聚焦于新闻业务与新闻生产者方面,情感往往被理解为一种参与、改造新闻业务生产模式的重要因素以及表现在诸如文本、叙事等新闻产品之中的产品特质。然而在实践与现实生活之中,新闻情感生产的意义却远不止此。

新闻的情感生产不仅仅在于创造出饱含着情感的新闻产品,而且还是一种集体的精神生产,它所带来的是无数个体精神存在姿态的转变。要理解新闻的这种存在论意义上的情感生产,就应该用现象学的视野对其进行诠释。实际上,新闻事业的运作本身就极具现象学的意味,作为媒介的新闻正是一种将世界对象化与意义化的手段。而新闻所实现的,正是将物质事件升格成为精神事件。当无数读者在观看同一篇新闻共享同样的情感体验,那么就变成了一次集体性的情感生产。

但不容忽视的是,这个情感生产的过程正是借助新闻背后独特的大众媒介体系才得以实现的,新闻的情感归根结底是一种内在于媒介之中的媒介化情感。因此,本文试图以现象学及媒介现象学为视野,结合情感现象学的理论资源,追问新闻情感生产中的情感为何、情感生产何以可能。进而以现象学的目光理解当今数字新闻时代的情感转向何以至此,从而为理解新闻事业与人的情感与生存之间的辩证关系提供新的可能。

一、作为共情媒介的新闻

理解新闻如何进行情感生产,首先应该从现象学层面理解新闻中的情感何为。在萨特看来,情感即人类一种独特的非反思意识模式。萨特继承了胡塞尔意识不是空洞的精神活动,而总是关于某物的意识的主张,提出情感意向性,即情感总是对于某物的情感,而情感的对象归根结底,就是人之存在所面向的世界境况。萨特将人的情感指向了人的感性生命经验,其观点与海德格尔存在论视野的情感理解不谋而合。但海德格尔所关注的更多是人之存在所共有的、普遍化的情感状态,即情绪(Stimmung

不论是萨特还是海德格尔,其主要分析的仍是自我情感,而马克斯·舍勒却将视角转向了主体间的情感流动,并提出了其同情现象学。这里的同情不仅是指对于他者的怜悯之情,而是泛指自我他者之间的情感共享,从而生成着共同情感的心灵活动,因此舍勒所言的同情实际上是共情,是指通过观察、倾听或是参与、分享他者生命经验以及相应的心灵感受,从而将其情感共有化。

从情感现象学来看,新闻所报道的对象本身就天然是一种情感的存在。新闻生产越是深入地对于现实进行反映,便越能够将现实世界的人们所具有的在世情感揭露出来。与此同时,这种被新闻所揭示的在世情感,也是一种来自绝对他者的情感。正因为新闻的情感是对于人们客观在世情感的媒介化显现,所以对于新闻的读者而言,看新闻就不同于看电影、读小说等文艺作品之时进入到一个幻想世界中与虚拟人物对话,其所面对的是一个个绝对现实存在的他者,新闻正是一种独特的与他者共情的手段。因而新闻的情感生产,归根结底就是经由媒介去观察、去体悟他者的生命经验以及在世情感,在媒介的象征性联接之中,实现与他者的精神共在。

二、新闻报道:他者情感的媒介化给予

如果说新闻的情感生产是要实现读者自我与新闻他者之中的精神与情感共在,那么新闻报道便首先意味着一套将他者的情感显现于自我之中的媒介性手段。但从深层次看,这种情感的显现却是一种来自他者的情感给予。当读者能够在新闻报道中感受到他者在世情感的显现时,实际上是新闻他者主动地将自身的在世情感向社会敞开、对读者进行馈赠,这才有了共同情感的可能。正如马丁·塞尔所言,媒介是让某物被给予的途径,新闻他者欲图使得自身的在世情感给予社会集体并形成共同情感,也不得不借助新闻的媒介性作用。因此新闻之中显现的在世情感已经不再是他者的直接给予,而是成为了媒介化的情感给予,他者情感显现形式实质上已经按照新闻的信息生产逻辑进行了编排。

(一)新闻报道与情感显现的意向牵引

从媒介现象学的角度来看,新闻报道却是制造着情感意向性的媒介性手段。因为情感现象学所讨论的共情问题实际上主要是自我与他者之间处于同一空间的直接共情,这种共情只能发生于个体现实生活能够触及的周遭世界之中,因此对于分别生存于不同世界之中的人与人而言,这种共情就显得无能为力。但作为大众媒介的新闻所承担的却正是消弭空间区隔的去远之使命。在新闻的媒介性给予之中,以往不可见的他者却在新闻报道中得到了可见化显现,无限的远方”“无数的他者成为读者们的认知对象,读者得以旁观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触及的各种新闻人物的生命经验,并获得与他者共通的心灵感受。

在空间上延伸情感意向性的同时,作为媒介的新闻还在时间上为情感的持留提供了可能。正如弗卢塞尔所说,媒介与传播也是在进行记忆的创造,从而将人之存在通过信息编码的累积抵御现实世界的熵增、在意义世界通达不朽。因而新闻的生产其实也是记忆的铭刻,被新闻报道所铭记的事件与情感不仅在当下具有可通达性,而且这种情感不会随着当事人经历的结束而消亡。诸如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等历史性事件已经逝去,今天的读者依旧可以通过当时的新闻报道来经验过去之人的情感。

(二)新闻报道与情感显现的形式赋予

在现象学看来,意向性只是构成人对于世界体验的基本前提,而更加重要的是,世界以何种形式显现于人的经验之中,因此在新闻的情感意向性给予之后所需追问的便是其情感的显现形式。新闻的情感给予其实是一套将人的在世情感进行形象化揭示的手段,正是在新闻报道之中,原本他者抽象的、难以理解的情感变得可感可知,而这个过程主要是通过新闻叙事与新闻人物来实现的。新闻叙事其实就是一种将他者的生命经验进行解蔽的手段,从而为理解他者的情感提供了可能。新闻人物形象则是将一个个陌生他者的具象化显现,从而直接带给读者情感的渲染。

而新闻情感的显现,也总是一定的秩序关联中的显现。人们通过语言媒介对杂多万物涌现进行命名排列并将其置入于一定的关联秩序之中,新闻报道起到犹如语言一般对杂多事物进行序列化关联的作用。因此不论是新闻叙事还是新闻人物形象,其报道都不是原原本本地按照感性直观的印象来记录当事人的现实事件遭遇,而是遵循着一定的新闻规律。新闻报道的信息编排实际上为读者自我与他者的共情排除了诸多干扰事项,使得他者的在世情感向自我无蔽地敞开。

三、看新闻:媒介化的情感卷入

从现象学来看,共同情感归根结底是自我与他者之间获得了相通的心灵感受,他者的在世情感在报道中被媒介所给予、显现仅仅是共情的一个环节。因此在新闻报道之后还需进而追问的是,读者自我又是如何经由媒介回应新闻他者的情感给予的?

首先,作为大众媒介的新闻是一个时间客体,它促使读者将自身的存在性时间卷入其中,并由此产生与新闻他者相通的基本情态。当未接触新闻时,构成读者们存在性时间的是自身所面对的生活、工作、交往等各种自我存在性事件,然而当观看新闻时,读者们的注意力便为新闻事件所牵动,此时占据其生命当下的存在性事件就不再是自我的事件,而是对于新闻所给予的他者的事件遭遇,因此,读者的心灵世界被对于他人存在的关切所占据。新闻正是用流动的信息内容与精神事件组织起了自身内部的媒介性时间。

其次,新闻还通过自身的物质显现触动着读者的具身感官,并以其媒介节奏牵引着读者的情动体验。梅洛-庞蒂看到,人对世界的情感体验并非源自纯粹心灵的认知,而是产生自具身化的感官体验。米歇尔·亨利进而指出,这种具身情感体验的对象也不是纯粹的精神内容,而是首先源自对象物质性的质料显现,如欣赏一幅画,直接的感性体验并非画之符码所传递的意义概念,而是画面的颜色、光亮、结构等感性印象的感官冲击。由此来看,看新闻就不仅仅是符号的解码,还是一场物质性的感官与情感之媒介实践。

最后,新闻还通过事件的解释为他者的情感赋予意义,从而使得来自他者的陌异性的情感溢满化作读者自我所亲熟的情感意蕴。新闻报道不是报道孤立的事件,也不是关注孤立的人,而是将被报道的个体嵌入到更加宏大的社会背景之中。诸如俄乌冲突或是巴以冲突报道中,仅关注个体的悲伤、愤怒、疼痛不足以理解他们最为根本的生存境况与普遍化的在世情感,这就不得不借助新闻对个人命运背后更为复杂的社会矛盾、国家冲突等深层的存在境况进行解释,归纳出个体在世情感的现实根源,使得自我与他者之间走向深度的情感理解与共通。

四、结语:媒介现象学视域的新闻情感转向

媒介现象学让我们看到新闻生产的存在论意义,因此也为我们从现象学的角度理解何为新闻,何为新闻之真,以及数字新闻时代的情感转向为何提供了新的视野。

从现象学来看,新闻活动的意义正是在于,人类能够通过媒介将自身无法直接触碰的世界向此在所敞开,从而经由媒介去理解无法体验的世界之真。新闻生产者不断地抛去各种成见偏见预设,尽可能地详尽记录新闻事实。可以说新闻正是一套将个体此在无法直接触达的事情本身进行本质还原的媒介手段。

但新闻生产中也并不存在绝对真相,新闻之真是一个围绕媒介所展开的动态实践。一个新闻真相的产生,必须由新闻生产者代表读者通过媒介对于现实事件进行不断还原,而被还原的对象则能够回应这种还原并在媒介之中对人们进行给予,新闻中显现的他者情感便是这种存在之真的给予之一。

从媒介的还原与给予的角度来看,之所以数字新闻能够走向情感转向,正是因为新闻生产所依托的数字媒介具有更加强大的还原能力,能够更为深度地叩问、追寻与复刻他者的在世情感,从而使其能够在媒介之中向读者敞开更多的情感给予以回到情感本身

在媒介物质性层面,数字新闻的媒介技术具有更加强大的透明性,能够将新闻他者的在世情感更为深刻、细腻、生动地还原出来并给予读者。在数字新闻数据、界面、互动机制、视听体验的集体加持之中,情感再也不是一种难以描摹的对象,而是能够借多样化的媒介再现向读者无限给予。尤其在互动新闻、VR新闻等沉浸化、场景化的新闻体验之中,人们对于他者情感的理解再也不仅仅是作为一个旁观者,而是以他者第一人称的角色视角去感受其生命经验。此时情感再也不是新闻生产程序所剔除的对象,反而升格成为构成数字新闻体验之真的核心要素。

在媒介实践性层面,新闻生产的亚媒介空间也在开放中不断面对来自多元行动者的揣测,从而迫使新闻生产显现出更多的情感真诚。当现有新闻报道不满足读者的情感期待或想象时,广大读者会替代职业生产者成为事件的还原者,自发地对事件进行追问,对被遮蔽他者的命运遭遇与在世情感进行揭示。于是在数字时代的新闻事件中,新闻来源也随之拓宽,诸如摄像监控的拍摄、网友无意间的视频流露,乃至微博评论、朋友圈都能够成为构成某一事件的素材之一,这些略显粗糙的新闻素材往往体现出更为强烈的情感色彩。

总而言之,媒介现象学的目光向我们揭示,新闻生产即一种在媒介之中的精神生产,而作为精神姿态的人之情感就天然内蕴于新闻生产之中。因此理解新闻的情感属性就应该直接关切人自身,关切人类精神世界,关注在新闻的情感转向中,人与人之间是否真正能够在新闻的媒介性运作中实现心灵的相通与情感的共在。进而,我们又该如何通过新闻的媒介性作用去创造一个更加有意义的集体精神(情感)世界。

【作者简介】

束秀芳,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胡建强,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载《传媒观察》2024年第12期,原标题为《“去远”与“心传”:新闻情感性的媒介现象学阐释》;原文约13000字,此为节选,注释从略,学术引用请参考原文,“传媒观察杂志”公号全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AlcrRhRoCCtTBFDcjIE2dA。)

标签:
责编:唐可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