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新江苏讯 (记者 程晓琳) 九河相汇,“九龙捧珠”,是建湖县九龙口地区的独特地理风貌。9月28日,九龙口文脉研究座谈会在建湖县举行。南京大学、南京艺术学院等高校专家经过半年多的文献研究和考古勘探,初步厘清九龙口与大运河的关系,证明九龙口是大运河前身古邗沟的东部重要节点,在中国古代交通体系中具有特殊地位。
研究发现,建湖是古射阳湖腹地,射阳湖在建湖的面积最大,且九龙口处于咽喉地位。“今天的射阳湖核心区虽然已经萎缩,甚至只剩下几条河道,但这些河道大多是在曾经的航道上经历代疏浚整治而成,古今水道保持了大体的一贯性。”南京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课题组首席专家李向民教授介绍,自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凿邗沟,到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于弘济河东开北月河,在此2000多年间,邗沟经历了多次改道。而九龙口一带因为邻近射阳湖的涧河口,在不同的水道中,都保持了邗沟拐点的地位。
文脉探源还在语言、非遗等多个方面展开。语言共同体的形成是人群间长期密切交往的重要证据。研究发现,淮扬方言区的扬州小片基本上沿古邗沟,呈直北折向东的条状分布,包括沿线的扬州、江都、高邮、宝应、建湖、盐城。杂技文化与盐息息相关。课题组在九龙口收成村发现,建于唐初的罗汉院前广场上有一“优台”,专门供表演乐舞、百戏之用,优台的墙体上刻有扛鼎、寻橦(爬杆)、吞刀、吐火等杂技表演的画面。乾隆年间在射阳湖双墩汉代墓葬中出土了两块石门画像,有“杂技图”雕三童,正在表演“都卢橦”杂技,这都表明了九龙口是重要的盐业集散地。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赵东升教授介绍,经过近4个月的考古调查和考古勘探,本次考古工作完成勘探面积约22万平方米,完成考古调查面积约10平方公里,分别在收成村区域、新阳村区域、九龙口景区沙庄村等区域均发现古代遗存,文化层厚度达2—3米,包括古城镇、古村落和古墓葬。遗址范围涉及面积数万平方米。初步分析,其中两个遗址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一个至少到唐代。建湖西部沿古射阳湖地区,也是盐城市文物资源最丰富的地区。现场展出的一批考古发掘的陶钵、青釉碗、黑釉盏上,仍保留着鲜艳的色泽。
“考古成果表明,九龙口区域最迟自汉代开始就已人烟稠密,并可能存在生活或贸易中心。新阳遗址出土的汉代板瓦、筒瓦、瓦当等中国传统建筑的构件,说明有官式建筑存在的可能。古射阳湖是邗沟故道的重要节点,九龙口区域扼守射阳湖通往淮河的咽喉,因此,盐城实际上是在古邗沟运道上。九龙口区域不仅仅是草长莺飞的自然胜地,在古代更是重要的东传西递、南来北往的交通和经济咽喉之地,理应继续深入开展工作,加强文旅融合,完善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的内涵和价值。”赵东升说。
现场,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馆长郑晶宣读了《九龙口文脉探源研究课题专家评审意见》,专家们一致认为,该课题填补了大运河研究的一项空白,对大运河文脉、江苏文脉、中国水路交通文化整体溯源形成了重要补充,是对苏北古代文明探源的开创性探索,对苏北地区“水运江苏”与“水韵江苏”的融合发展有重要意义和突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