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传媒观察|扶贫题材影视剧如何优化“扶贫”叙事
2022-03-15 09:12:00  来源:传媒观察  作者:张明 刘坤婷  
1
听新闻

编者按:向国际社会讲述中国脱贫攻坚故事,是新时代构建国家形象、解释中国道路与制度的题中应有之义。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张明和硕士研究生刘坤婷在《传媒观察》2022年第2期刊文认为,近些年扶贫题材影视剧在叙事话语策略、人物主体塑造以及民族艺术元素彰显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影像特色。但该类影视作品也面临作品数量少、质量参差不齐、内容表达创新力不足、作品宣发力度不够等问题。扶贫题材影视剧要讲好中国脱贫故事,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拓展“扶贫”主题创作,重视社交媒体平台,完善传播渠道,增强国际传播力,使扶贫影视作品成为海内外展现中国脱贫经验与人民智慧,构建良好国家形象的中坚力量。

 

围绕脱贫攻坚叙事,可以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做贡献的中国。毋庸置疑,脱贫攻坚事业为影视创作提供了重要且丰富的灵感来源和现实基础。本文以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政策的时间为起点,在“讲好中国脱贫故事”的背景下回顾并反思这些年的扶贫题材影视剧,梳理其创作和传播概况,归纳其创作特征及局限性,并探讨如何通过影视作品讲好脱贫攻坚故事的改进策略。

扶贫题材影视剧的创作和传播

扶贫题材影视剧是农村题材影视作品的一个子类目。近年来,该类作品创作数量的增多与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有着直接联系。以下从扶贫题材影视剧的内容创作、扶贫剧的传播力和扶贫电影的传播效果三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一)力求题材、表演皆真实的“艺术”创作

内容是影视剧创作的核心,体现着创作者的思想深度和艺术审美,也是判断影视作品质量、决定传播效果的最重要因素。从已经播出和上映的扶贫题材作品来看,其在创作上能够紧紧扣住扶贫的大主题。主线多基于真人真事选材和改编,将叙事重点聚焦在脱贫攻坚的开展中,以驻村干部、村委骨干、返乡创业者、农村有志青年等为叙事主体,通过具体生动的故事画面反映贫困山村的脱贫致富之路以及人的思想变化。

扶贫题材影视剧与作为国家行动的脱贫攻坚形成并置叙事,重大题材与人物命运起伏同构,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互文共证,由此形成扶贫题材剧社会价值的重要支撑。扶贫题材影视作品的艺术真实既要契合农村空间语境,塑造真实多元的主体形象,撰写符合时代背景、地域特色、人物性格的台词文本,更强调在扶贫工作的具体情节上要规避“假大空”,否则会直接影响到作品的口碑。这也是该类影视剧注重实地调研取材,剧本创作周期长的原因。在情节真实方面,2021年的开年大剧《山海情》有着出色的表现。为了最大程度地还原西海固的“苦瘠甲天下”,创作团队把宁夏的戈壁滩设为主要拍摄地。剧中扶贫干部马得福和同事在带领涌泉村村民移民到金滩村的途中遇到了沙尘暴,一行人手忙脚乱地躲避风沙,有的村民直接被风沙刮伤,随后果断放弃移民返村;而从福建过来的帮扶干部陈金山水土不服,只在当地小住一晚,第二天起来就流了鼻血……这些故事画面设置的台词不多,更没有直接说穷喊苦,但真实细腻的画面反而更凸显了移民搬迁的重要性和扶贫工作落地的艰难。扶贫题材影视剧的创作通过影视真实感的塑造与艺术作品感染力的提升,实现了主旋律意识的“寄情”与受众的“移情”共鸣。

(二)利用“黄金时段”提升扶贫剧的传播影响力

对于电视剧而言,能否居于“黄金时段”播出是保证其收视成绩的一个重要因素。“精准扶贫”政策实施以来,《马向阳下乡记》《兰桐花开》《一个都不能少》《花繁叶茂》《最美的乡村》等多部扶贫电视剧都在央视平台的黄金时段首播,收视率与口碑皆可圈可点。

2021年,扶贫电视剧还出现了多卫视联播+网络平台的模式,如《石头开花》在东方、浙江、江苏三大卫视黄金档首播;《山海情》在浙江、北京、东方、东南、宁夏五大卫视黄金档首播,又均在爱奇艺、腾讯等视频网站上线。扶贫题材电视剧聚集“黄金档”提升了该类作品的传播影响力,而传播平台的多样性满足了受众的个性化需求,尤其是网络平台对扶贫影视作品的预告、宣传,都在一定程度上利于增加点击率、播放量,扩大传播辐射面。

(三)扶贫题材的电影票房堪忧,传播效果有限

一定程度上说,任何一部电影,无论其思想价值观如何“先进”,如果不能激发观众“购买”的欲望和行为,其传播效果就很微弱,其生产模式也难以持续。扶贫题材类电影面临的正是这样的困境。扶贫电影目前只有《我和我的家乡》《一点就到家》在国庆档上映,累计票房分别约为28.3亿和3.1亿。前者成为扶贫题材中票房最高的一部影片。除了黄金档的时段优势,这两部影片的高票房也与邀请当下的年轻实力偶像出演、一定程度上借鉴商业电影的叙事和营销模式有关。《南哥》《十八洞村》《秀美人生》等影片虽不在黄金档上映,但因为入选国家重点推荐的电影作品,放映天数可以比一般的商业电影长,不过其票房并不理想。除了《十八洞村》破亿、《秀美人生》超5千万外,其余如《南哥》等影片仅有几十万票房。

扶贫题材影视剧的局限性

总体来说,目前扶贫影视创作精品缺乏,存在以下几点局限性。

(一)作品数量少,质量参差不齐

以2019年为例,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905部,其中农村题材为86部,占比不足10%,而明确以扶贫为题材的作品更占少数。2020年是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扶贫电视剧的数量明显增加,但就电视剧总量来说,此类影视作品仍较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曾指出,要推出一批反映扶贫脱贫感人事迹的优秀文艺作品,加大扶贫题材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但此前除了《马向阳下乡记》《最美的乡村》《一个都不能少》《十八洞村》《我和我的家乡》等作品实现收视率与口碑双赢,其它影视剧的表现仍不够出彩,尤其是扶贫题材电影数量偏少,难出精品。

(二)内容表达创新力不足

当下大部分扶贫影视作品以扶贫干部、带头致富人等先进人物为切入点和主线,剧情设计上往往缺少更周密精细化的调研过程。有的作品把扶贫思路的来源简单归功于主角的“灵光一闪”。人物矛盾设计方面又多是集中在父母不赞成、恋爱对象不支持、群众盲目不理解等相似桥段和台词,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较为固定、僵化的内容表达模式。加上缺少帮扶群众作为刻画的主体人物,不利于建构受众对扶贫脱贫事业中农民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新认知。模式化的影视剧扶贫宣传表达会让受众产生审美疲劳。

(三)作品宣发力度不够

大部分扶贫题材影视作品往往从拍摄到播出都悄无声息,或仅有一些新闻发布会、剧作研讨会、开播收官等的新闻通稿,并没有就作品主题、亮点情节等进行及时有效的多种形式宣传;有的制作方为作品注册了社交媒体账号,但运营力度不够,也缺乏与受众的互动。电影方面,影院在以商业利益为主的经营模式上大都会优先安排商业娱乐题材的影片上映。因此,一般的扶贫电影也难以排到“黄金档期”。同时,影院会根据影片初期票房的高低来确定后期的排片率,而扶贫电影不管是前期宣传还是档期安排都难在竞争中获得优势。因此,扶贫题材电影如何争取国家政策扶持、找准市场竞争策略、提高作品曝光率、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是下一步要致力解决的难题。

扶贫影视剧的改进之策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拓展“扶贫”主题创作

扶贫影视剧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其创作导向要牢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结合“精准扶贫”实践,将主题拓展到信息扶贫、教育扶贫、医疗与住房等题材上,既要关注到具体贫困村的蜕变,也要适当将叙事空间定位到特困连片区、异地扶贫安置区等区域上,避免作品的同质化,利用多元视角向观众呈现扶贫战略的深层内涵,以合理的故事逻辑来展现群众思想意识的转变。对真人真事的取材要有所取舍,故事情节要以服务主题为主,力求能够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同时立足乡村本土,紧贴现实语境,通过服装、道具、布景等元素突出本地特色,弘扬当地优秀传统文化,体现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拓展艺术表现视野,提高作品竞争力。

(二)重视社交媒体平台,完善传播渠道

融合传播时代,电视剧宣传推广必须正视并顺应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发展趋势,全力做好全媒体平台动态宣推。扶贫题材影视作品要重视社交媒体平台,吸引更广泛的年轻受众,重视他们对影视文本意义的再生产,增强主流价值认同;完善传播渠道,主动在作品播映的前期、中期、后期采用相对应的传播和互动方式,作品预告、同步花絮、幕后纪录片、优秀剧评影评等素材都可用于丰富作品内涵和传播样式。例如电视剧《最美的乡村》官方微博组织互动抽奖活动、创建“扶贫朗读者”话题、入驻抖音等短视频平台;《江山如此多娇》紧跟时事热点,以短视频的形式参与人民日报发起的微博话题“第七个国家扶贫日”,主创演员参加第13届金鹰节开幕式、热门综艺《天天向上》进行宣传。电影《十八洞村》开展全国公益巡映活动,在国内重点扶贫地区进行影片展映等。

(三)讲好中国脱贫故事,增强国际传播力

全球化与媒体革命使每个政府都开始重视自己的形象、声誉和态度。一个国家国际形象的好坏影响该国在国际舞台上影响力的发挥,国内形象的好坏则直接影响国民的国家认同、文化认同、民族认同、社会认同和民族凝聚力。贫困是全世界共同关心的话题,中国的脱贫攻坚事业受到了国内外的高度关注,最终在党和人民的努力下创造出了世界奇迹。因此,在倡导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的今天,扶贫影视剧也要成为其中的一个重要途径。

脱贫故事的叙述和呈现要体现出中国价值观,例如将中国农民的脱贫致富梦融入到中国梦的实践过程中,通过叙述普通人的理想追求来表现扶贫工作的决心和中国人民勇于奋斗的精神特质。同时,还要提高扶贫影视作品在海外主流媒体平台的曝光率,加大投放力度,加强本土化译制,扩大译制语种,尽可能降低语言在影视传播中的负面影响,提高扶贫影视的跨文化传播能力。另外,利用好国际社交媒体平台的传播优势和广大青年用户的传播力量,关注海外收视情况、网络播放量以及受众的评论反馈,争取在外文语境下仍能最大限度地呈现出扶贫影视作品的价值内涵。

(载《传媒观察》2022年2月号,原文约8000字,标题为:扶贫题材影视剧的叙事策略和话语建构。此为节选,注释、图表从略,学术引用请参考原文。)

【作者简介】张 明,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系主任,副教授

刘坤婷,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标签:
责编:王迅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