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继承和发展,体现出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为人民共享的鲜明的人民性和人民立场。人民性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本质特性。

  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因是党主动回应人民的呼声和期待。全面深化改革不是中国共产党单纯地为改革而改革,也不是随意地想改革什么就改革什么,而是以人民所思所盼所求的实际呼声为动因,通过改革进一步理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使人民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社会生活和生态生活更加美好,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以多种多样的现实问题表现出来。如果不全面深化改革,会直接影响到党与人民的血肉联系,直接影响到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直接影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必须站在人民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高高举起全面深化改革的旗帜,攻克体制机制的顽疾,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破解根深蒂固的僵化思维。

  全面深化改革的主体是党领导下的亿万人民群众。人民主体性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内容,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遵循。全面深化改革要取得成功,必须大力倡导和弘扬人民主体性,坚持人民是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主体。坚持人民主体性与坚持党的领导是一致的,不存在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关系。一方面,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必然包括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只有坚持和加强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才能确保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确政治方向,确保全面深化改革有序稳妥地向前推进。另一方面,党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的力量来自人民,党领导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主力军是人民。任何矮化人民、虚化人民和将人民边缘化的做法,决不是真正的改革,决不可能取得改革的成功。要将坚持人民主体性与坚持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成为党与人民群众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创造新时代宏大历史伟业的过程。

  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是党对人民群众实践智慧的总结吸纳。人民群众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主体,又是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动力。在全面深化改革实践中,只有充分尊重亿万人民的首创精神,注重及时总结和吸纳人民群众的实践智慧,才能推动实现基层与高层之间的能量转换和智慧互动,使改革的经验更加成熟,改革的方向更加明确,改革的实践更加丰富多彩,改革的道路更加宽广。习近平总书记高度注重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的顶层设计与人民群众基层实践经验的紧密结合,注重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和及时对人民群众实践智慧的总结概括和提炼,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认真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充分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愿望,及时发现、总结、概括人民群众在各自领域中创造和积累的实践经验,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与认识每次循环都进入到更高一级层面的实践论和认识论。

  全面深化改革的目的是党对人民整体利益的维护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讲话精神的人民性具有深刻的目的论和价值论底蕴,体现在党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展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让人民得到切身利益、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以及拥有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全面深化改革的目的、价值就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包括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社会利益和生态利益在内的整体性利益。改革是触及利益的深刻调整,改革的过程实质上是利益协调的过程。只有从人民群众所期待的利益以及保障人民群众整体性利益的高度思考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协调好在改革实践中的各种复杂的利益关系,才能使各项改革举措在切实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整体性利益基础上得到顺利推进。通过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理顺各种经济利益关系,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物质生活的需要,实现好、发展好和维护好人民群众的经济利益;通过全面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协调有序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用制度体系保障人民当家做主,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美好政治生活的需要,实现好、发展好和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政治利益;通过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繁荣兴盛,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实现好、发展好和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文化利益;通过全面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社会生活的需要,实现好、发展好和维护好人民群众的社会利益;通过全面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美丽中国,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环境生活的需要,实现好、发展好和维护好人民群众的生态利益。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人民性还体现在将人民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作为检验改革成败得失的重要标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凡是对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有利的,凡是对人民利益有利的,该改的就要坚定不移地改,以此体现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人民性和站在人民立场上,为人民整体性利益而全面深化改革的崇高历史使命和政治责任。

  (作者为苏州大学东吴智库首席专家)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了顺应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并明确指出“中国将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系统回答了新时代要不要开放、要什么样的开放、如何更好推动开放等重大时代命题。具体而言,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新要求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对外开放,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实行的一项基本国策。历史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发展不起来的,无论什么国家闭关自守只能导致落后,落后必将挨打。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这充分表明了中国实行开放发展的决心、信心、恒心。对外开放是我们的基本国策,不仅要坚持,而且要在经济全球化发展格局中更好地坚持。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创新资源在世界范围内加快流动,各国经济科技联系更加紧密,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孤立依靠自己力量解决所有创新难题。必须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在更高起点上推动自主创新。只有充分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入国内外科技创新理论与实践的前沿领域,才能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形成创新节点和网络,实现自主创新的重点突破,由“跟跑”变“并行”和“领跑”。

  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的开放。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全球第二大外资流入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成绩来之不易,头脑必须清醒冷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的问题不是要不要对外开放,而是如何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发展的内外联动性。我国对外开放水平总体上还不够高,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还不够强,应对国际经贸摩擦、争取国际经济话语权的能力还比较弱,运用国际经贸规则的本领也不够强,需要加快弥补。”这充分说明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实际是大而不够强,行业全而不够优,企业多而不够精,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如何开放是海内外企业家最关心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了这样的全面论述:一是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促进沿海内陆开放优势互补,优化对外开放区域布局,推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二是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增强对外贸易综合竞争力,推进外贸从“大进大出”转向“优进优出”。三是坚持开放创新。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全方位加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积极主动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提高国家科技计划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参与和主导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工程。四是加强互联网建设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开展双边、多边的互联网国际交流合作,正确处理安全和发展、开放和自主的关系,主动参与网络空间国际治理进程。五是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六是深入参与全球化进程,支持多边贸易体制。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七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以扩大开放带动创新、推动改革、促进发展。开放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根本出路。经济全球化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促进了商品、人才、信息和资本流动、科技和文明进步、各国人民交往。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改革发展的成功实践。改革和开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改革必然要求开放,开放也必然要求改革。以扩大开放促进深化改革,以深化改革促进扩大开放,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间。自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引进来解决了当时我国经济发展急需的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等问题,学到了先进经验;通过走出去开阔了视野,认识到了差距,了解到了国际市场的需求情况,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实现了贸易带动增长的发动机效应。改革开放这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总量已经位居世界前列,但新的矛盾、新的风险、新的挑战依然考验着我们。应该看到,一方面,支撑高水平开放的体制和力量仍显薄弱。40年来,我国经贸体制日益完善,对开放型经济的支撑与服务能力、水平不断提高,对外开放进入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加均衡的阶段,从早期引进来为主转为大进大出新格局,但与之相应的法律、咨询、金融、人才、风险管控、安全保障等都难以满足现实需要,支撑高水平开放和大规模走出去的体制和力量仍显薄弱,需要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完善和提升。另一方面,以全球视野谋划科技开放合作能力还不够强。虽然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但大而不强,主要体现在创新能力不强。总体上看,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创造新产业、引领未来发展的科技远远不够,产业还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因此,我们必须最大限度用好全球创新资源,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全面提升我国在全球创新格局中的位势,提高我国在全球科技治理中的影响力和规则制定能力。

  (作者为安徽省社会科学院院长)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重要讲话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是指导新形势下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纲领性文献。总书记在讲话中特别强调,“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使命任务,必须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为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做出更大贡献。”这一重要论述,是我们立足新起点、适应新形势、履行新使命,以改革创新精神开创宣传思想工作新局面的根本遵循与行动指南。

  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旗帜决定命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举旗帜,就是要高举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推动工作,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深入人心、落地生根。”实践充分证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科学的理论,是我们认识世界的科学方法和改变世界的科学武器,是当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的旗帜、奋进的旗帜、胜利的旗帜。我们要始终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必须有很强的战略定力。

  90多年来,我们党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到了党的指导思想旗帜上,体现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和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的不断升华。当前,坚定不移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旗帜,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坚持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必须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着力推动全党在深刻理解把握这一思想的科学体系、精神实质、实践要求上下功夫,更加自觉地用这一科学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做强做大主流思想舆论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聚民心,就是要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唱响主旋律,壮大正能量,做大做强主流思想舆论,把全党全国人民士气鼓舞起来、精神振奋起来,朝着党中央确定的宏伟目标团结一心向前进。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党始终重视发挥宣传思想工作引领社会、凝聚人心、推动发展的强大支撑作用,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齐心汇聚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必须牢牢把握统一思想、凝聚力量这个中心环节,着力强化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切实提高党的主流思想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要坚定不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牢牢掌握宣传思想工作的指导权、主动权、话语权。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既解决实际问题又解决思想问题,更好地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要坚持以立为本、立破并举,更加有效引领和整合社会思潮,在包容多样中形成思想认同,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共识,最大限度地凝聚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力量。

  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育新人,就是要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是我们党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着眼新时代各项事业发展,对宣传思想战线提出的重要任务,明确的实践方向。

  培养时代新人,首要的是铸牢理想信念之基,始终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自信,自觉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信仰者、贯彻者、捍卫者。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充分发挥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使之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行为习惯、基本遵循。要聚焦造就具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时代新人,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推动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社会新风正气,不断提升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全社会文明程度。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兴文化,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坚定“四个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强调增强文化自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反映了我们党对文化地位和作用的深刻认识,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担当。

  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传承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要充分汲取蕴含其中的精髓精华以滋养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提振中国人的精神力量;就是要自觉肩负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努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就是要在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同时,坚持从本民族实际出发,取长补短、择善而从、兼容并蓄、海纳百川,不断吸收各种文明养分以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展形象,就是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讲中国故事是时代命题,讲好中国故事是时代使命。能不能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关系我国在世界发展格局中的定位,关系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就是要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思想、弘扬中国精神,更加响亮地提出中国主张、传播中国价值。要增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切实提高讲好故事的能力,着重讲好中国的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中国人民的故事,尤其要主动宣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旗帜鲜明地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努力向世界生动展现一个和平发展、多姿多彩、文明进步的东方大国、负责任大国、社会主义大国的良好形象。

  (作者单位:江苏省委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热点思考

  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离不开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必须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我们党向来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既是我们过去革命和建设成功的经验,也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有力保证。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创新也取得很多新进展新成果,但是党内党外仍然有一个明显的感觉:与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投入相比,思想政治教育成效还是很不够。总体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不足在于没解决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矛盾——党员干部的理论需求、思想政治修养的强烈需求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供给不足的矛盾。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不足,确实有外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但是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在理论、方法、途径中存在的不足是更为主要的原因。从供给侧角度考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至少存在以下不足: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创新成果还未能很好地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二是比较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约束作用,不够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对现实的解释作用。三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上,“浸润式”“渗透式”“常态化”依然是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努力的方向。

  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必须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不是否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期积累,而是抓住不足之处寻求突破。可以从以下途径开展改革探索: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要在坚持政治性的基础上突出“科学性”“教育性”。以理论灌输为例,理论灌输的内容不是说教,而是说理。“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教育工作者要善于“用学术讲政治”,以理服人。理论灌输的语言要讲“真话、新话、实话”,接地气,跟潮流,直面问题,深入浅出。理论灌输的过程不是单向度的信息传播,而是教育者、受教育者的信息循环交流,教育者要在掌握教育主导权基础上遵循对话、平等的原则,循循善诱,实现教育目的。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的设计与实施,要着眼于在解释现实的基础上发挥导向作用、约束作用。以警示教育为例,实现这一变革,警示教育环节设计与实施需要做得更细致。当前的警示教育主要是以反面案例来警示党员干部奉公守法、遵章守纪。反面案例运用得好,可起到震慑、警醒的作用,但是运用不好也可能会有负面影响。要充分发挥警示教育的积极作用,避免消极作用,警醒党员反躬自省,自觉担当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责任。

  再者,不同的教育方式应互相结合。人们希望“浸润式”“渗透式”“常态化”的教育方式能成为主导的教育方式,在这方面的理论实践探索还不够,还需要很多变革。例如,主旋律的宣传教育要贴近、融入百姓生活。榜样宣传的重点可以由突出宣传人物转变到宣传人物与宣传事件并重。凡人善举更有说服力,更容易学习效仿。主旋律宣传教育要生活化,还要通过切切实实的措施促进精英人物起到正面示范作用。

  (作者单位:南京市委党校哲学与文化教研部)

  学习漫笔

  当前,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新态势下,贪腐行为得到明显遏制。但是,基层“微腐败”问题依然突出,并构成政治生态的重要污染源。“微腐败”看起来小,但也可能导致“大祸害”。因此,要重视并积极治理基层“微腐败”,把治理“微腐败”作为净化政治生态的着力点。

  强化纪律意识,做到廉而有为。基层“微腐败”易发频发,一个重要原因是少数干部政治纪律意识和政治规矩意识淡薄,甚至是明知故犯。纪律规矩意识的不断丧失,必然导致底线的沦丧,直至陷入腐败的深渊。惩治基层“微腐败”要把纪律规矩摆在前面,真正做到挺纪在前。为此,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底线意识、纪律意识、规矩意识,不仅要立“明规矩”,还要破“潜规则”。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时刻守住底线,遵守各项纪律,时刻警惕“糖衣炮弹”的攻击,始终成为廉而有为的干部。

  倒逼责任落实,做到压力传导。有的基层党组织对轻微违法违纪行为认识不足,抱有“法不责微”“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有的基层党组织对管党治党的压力传导力度逐级递减,对惩治“微腐败”行为的震慑力不够。在治理“微腐败”过程中,要把责任落实放在突出位置。首先要压实主体责任。要通过“书记抓、抓书记”的方式,督促基层党组织切实扛起反腐倡廉的主体责任。其次是压实纪委的监督责任。纪委要严格履行监督执纪问责职责,通过加强对基层巡视巡察、督促被监督单位党组织和派驻纪检组等方式落实管党治党责任。第三,要传导反腐压力。自上而下把责任压到基层,督促引导基层真正承担起治理“微腐败”的责任,防止“跑冒滴漏”。

  织密监督体系,让“微腐败”无处遁形。当前缺乏的不是监督,而是监督体系不够严密。因此,要从完善自我监督、执纪监督、外部监督的角度构筑起“三位一体”监督体系,行之有效地建立一张预防“微腐败”大网。首先要强化自我监督。诸多基层干部在“微腐败”方面所犯的错误,大多是从小错开始,于小处失守。因此,要引导广大基层干部树立自觉接受监督、诚恳接受监督、乐于接受监督的意识,习惯在阳光下履职尽责。其次,要加强执纪监督。对于那些明知故犯、屡触禁令红线的行为,要以“零容忍”态度严肃查处、绝不姑息。要严格按照党纪国法,切实履行监督执纪责任,做到警钟长鸣、震慑常在,真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第三,健全完善外部监督。实践证明,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社会监督是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一环,而且具有反应灵敏的显著特点。因此,在治理“微腐败”过程中,要健全完善党的监督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监督体系,形成人人皆监督、人人受监督的局面。

  借力“互联网+”,实现数据共享。 “微腐败”之所以产生并久治难愈,一个重要原因正是部门之间、不同层级政府之间的信息技术壁垒为少数人腐败留下了便利空间。基层的信息壁垒不仅容易导致基层干部重复劳动,还容易产生制度漏洞和制度空白区,给权力寻租提供机会,为滋生“微腐败”提供温床。这意味着想要治理“微腐败”,就必须消解信息壁垒,实现信息共享。消除信息壁垒,搭建信息共享平台是重中之重。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要用“互联网+”的思维进一步完善不同层级政府之间的信息化平台,充分发挥大数据的作用,把精准扶贫、救灾救济、公共服务、惠农补贴发放等容易滋生“微腐败”的大数据全部“一网打尽”,为全面掌握有关情况奠定数据基础。在此基础上,切实做好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防止出现信息误差。

  (作者为江苏省社科院廉政与治理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围绕“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真理性”这一主题,本报记者邀请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燕连福教授进行访谈。

  记者:《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强调,全党同志必须把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作为毕生追求。我们为什么要信仰马克思主义?

  燕连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信仰,那么这个国家就失去了发展的动力和方向;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信仰,那么这个民族就失去了发展的核心和凝聚力;一个人如果没有信仰,那么这个人就会在精神上“缺钙”,就会得“软骨病”。信仰在提升人的政治选择、塑造道德素养和高尚人格方面具有强大力量。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论。我们之所以要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不只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有着天然的相似,更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以及开放性四个优秀品质。马克思主义不仅深刻改变了世界,也深刻改变了中国、发展了中国、指引中国不断走向强大。所以,在新时代,我们更要坚定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记者:您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

  燕连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所指出的那样,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是真理,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经过100多年的实践检验的结果。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科学真理,是因它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人类的进步和解放指明了正确方向,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我重点想谈的是马克思主义的预见性。准确的预见性,一定是一个科学理论的优秀品质。空想社会主义者预见的人类最美好的形式是“共产主义”;孔子预见的人类社会的最好的形式是“大同社会”;柏拉图预见的人类社会的最好形式是“理想国”。但是,他们有着共同的缺陷:一是不懂得社会发展规律,二是不懂得阶级斗争,三是没有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因此,他们的预见,仅仅是一种空想;马克思主义的预见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马克思主义指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马克思主义指出了阶级斗争的作用,指出了人民群众的力量。

  记者:马克思主义为什么具有如此持久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体现在哪里?

  燕连福:一个理论要想具有持久的生命力,一定要具有开放的品质。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但它没有停留在19世纪,它善于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第一,它能够不断与一个国家的国情相结合,不断发展创新: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便是明证;第二,它能够不断地与其他思想保持良好的互动,也是明证。正因如此,马克思主义不仅指导中国实践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而且在欧美不断成为显学。

  一个理论要想赢得大众的认可,一定是一种实践的理论。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明确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改变世界的方式,不是靠单一的经济方式、单一的阶级斗争、单一的政治斗争,也不是靠某一个领袖的权威,而是靠人民群众的实践。毛泽东说:“人民,也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而马克思主义改变世界的目的不是为了统治世界,也不是为了升官发财,而是为了解决全人类面临的问题,而是为了解放全人类。正因如此,马克思主义才能得到广泛的认可。正如美国学者柯布所说,要解决人类的生态问题,需要依靠的不是资本主义,而恰恰是马克思主义。 本报记者 陈立民

  声 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建设自主可控的先进制造业体系,不仅是积极应对世界经济形势变化、抢占全球制造业竞争话语权和制高点的迫切需要,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的重要保证。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关于建设自主可控的先进制造业体系的部署要求,必须以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为重要抓手,增强关键技术控制力、产业集群带动力、产业链条整合力、信息化引领力和行业标准主导力,为建设制造强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提供强大的基础支撑。

  推动企业创新突破,增强关键技术控制力。掌握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装备)是建设自主可控先进制造业体系的核心标志。一是支持企业实施卡脖子技术(装备)攻关。鼓励引导江苏企业积极参与国家工业强基、重大短板装备等重大工程和技术攻关计划,承担关键技术攻关任务,着力突破一批卡脖子的关键基础材料、装备、工艺和零部件。结合江苏产业发展实际,聚焦关键性、前沿性产业领域,提出对重点产业发展有推动作用、需重点突破的卡脖子技术(装备)清单,支持创新能力强、创新创业意愿高的龙头企业承担技术(装备)任务、取得突破。二是鼓励建设新型研发载体。鼓励龙头骨干企业建设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技术研究院等新型企业研发机构,开展企业核心技术研发。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等新型创新主体,采取政府支持、股权合作、成果共享的市场化运作模式,构建新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实施共性技术攻关。注重培育多种类型的创新成果转化专业机构,提高基础研究到产业化应用的转换效率,为企业提供创新研发服务。三是加快自主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更大力度推动省内市场开放,在基础设施、重大工程、重点项目建设中,优先采购自主研发的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对应用首台(套)重大装备及关键零部件的省内企业给予重点支持,建立新材料、首台(套)重大装备及关键零部件等首批次应用保险保费补偿机制。四是推动军民融合创新。鼓励引导各类军工企业及研究院所,遵循市场化规律,建设高水平军民融合创新平台,实现军民融合创新发展。

  构建产业生态网络,增强产业集群带动力。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是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建设自主可控先进制造业体系的现实路径。一是打造高水平产业集聚区。依托省级以上经济开发区、高新区、产业示范基地等各类产业集聚载体,以“一特三提升”(打造特色创新集群、着力提升土地产出率、着力提升资源循环利用率、着力提升智能制造普及率)为抓手,提高主导产业集聚度,完善公共服务功能,带动区域经济实力不断提升。二是促进“制造+服务”融合发展。推广服务型制造模式,引导制造企业从提供产品向提供“产品+服务”的整体解决方案转变,推动制造企业向高附加值环节延伸。促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在更高水平上有机融合,集聚发展金融服务、科技服务、现代物流、工业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三是培育集群发展促进组织。依托产业联盟、行业协会、专业服务机构等社会化主体,创新产业发展组织方式,培育新型集群发展促进机构,形成组织共治的集群发展模式。支持地方政府通过购买服务,委托集群发展促进机构承担集群发展管理职能,重点开展产学研合作、科技成果转化、行业交流、市场拓展、构建专利池等服务,营造创新发展良好生态和环境。

  促进强链补链固链,增强产业链条整合力。完善产业链并加快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是建设自主可控先进制造业体系的必然要求。一是做强产业链龙头企业。以培育世界一流企业为目标,聚焦规模优势明显、具备产业链整合能力的龙头企业,尤其是终端产品和整机企业,实施百企引航培育计划,支持企业开展重大技术攻关、智能化改造、创新平台建设、高端并购等,持续提升龙头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和产业链带动力。二是加强上下游协作配套。引导各地聚焦优势主导产业,围绕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推动强链补链固链。聚焦专业基础好、创新意识强、发展潜力大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实施千企升级培育计划,形成一批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隐形冠军。三是推动产业链并购重组。重点支持省内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开展高端并购重组,以拥有促可控,通过关键环节核心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促进再创新能力提升,不断提高产业自主可控力和整体竞争力。

  打造智造江苏品牌,增强信息化引领力。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是建设自主可控先进制造业体系的重要任务。一是推动大规模技术改造。加快信息技术集成应用,提升现有装备的可接入水平和装备间数据交互能力,推动研发设计协同化、生产管控集成化,加快生产设备、装备的互联互通。实施骨干企业智能化改造三年行动计划,提升现有装备的加工效率、生产精度和控制水平。二是推行智能制造模式。加大力度支持企业建设智能化生产线、分类创建智能制造示范车间,支持重点行业骨干企业智能化改造,建设示范智能工厂。面向重点行业,培育一批专业性强、行业特色明显的智能制造系统集成服务商。鼓励企业探索推广离散型、流程型、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服务、网络协同制造等智能制造新模式。高水平举办世界智能制造大会,提升江苏智能制造的影响力。三是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实施互联网+先进制造业专项行动、企业上云三年行动计划,推动企业业务系统云化改造和向云端迁移,培育企业新的利润增长点。鼓励集群龙头企业与知名互联网企业深度合作,打造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和若干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综合性工业互联网平台,努力抢占产业发展主导权。实施“互联网+小微企业”行动,支持中小微企业接入工业互联网平台,低成本、快速化形成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能力。

  着力建设先进制造标准体系,增强标准主导力。建立制造业领航标准体系是建设自主可控先进制造业体系的基础保障。一是实施标准领航工程。实施新产业、新动能标准领航工程,围绕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细分行业领域,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制定领先于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的领航标准。探索建立新兴产业地方标准制修订直通车制度,增强江苏标准对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发展的适应性。二是实施标准提档升级工程。以传统产业为重点,实施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以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为标杆,建立对标达标提标机制,以标准提档升级助推传统制造企业转型。鼓励企业主导或参与国家、行业、地方标准制修订,推动我省优势、特色技术标准成为国家标准、国际标准。三是助推江苏制造品质提升。聚焦装备制造、消费品等重点产业领域,找准质量差距,鼓励、引领企业主动制定和实施先进标准,做强自主知名品牌,推动江苏制造向优质制造升级。

  (作者为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

  三做谈

  纪委监委合署办公,作为党内监督的专责机关、行使国家监察职能的专责机关,必须提高政治站位,履行好监督这一首要职责,及时发现问题、纠正偏差,推动中央和省、市、区委高质量发展的部署要求高效落实、精准落地。

  着力加强政治监督,确保高质量发展方向不偏。实践证明,坚持和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经济发展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根本保证,是在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进展的根本保证。坚持党的领导,首先要坚持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特别是自觉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中央和全党的核心地位。作为纪检监察机关,我们要坚决把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作为根本政治任务,作为监督检查的高度聚光点,推动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坚定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自觉落实高质量发展的部署要求,发挥校准、清障、排阻作用,对行动迟缓措施不力、贯彻落实做样子搞变通打折扣等问题,严肃批评教育、督促整改、追责问责,以铁的纪律确保中央和省、市、区委政令畅通。

  着力加强作风建设,确保高质量发展落实有力。作风是干部政治素养、思想素质、业务能力、办事效率的综合体现。一个地方的发展,干部是决定力量,作风是关键因素。高质量发展是一场革命性实践,不是一蹴而就能实现的,会遇到来自方方面面的阻力和挑战,要求我们必须强化实践导向、问题导向,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加以解决,这些都需要过硬的工作作风作为支撑保障。作为纪检监察机关,我们将持续对照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十种表现,加大整治力度,重点关注表态多调门高、行动少落实差、服务群众推绕拖、工作不重实效重包装等,坚决查处到位。紧紧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真正形成改作风、树新风的头雁效应,引领党员干部以更好的作风推动宿豫高质量发展。

  着力加强标本兼治,确保高质量发展风清气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各方面工作,必须有一个良好政治生态。政治生态污浊,从政环境就恶劣。政治生态清明,从政环境就优良。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是高质量发展的保障,为此要强化不敢腐的震慑、扎牢不能腐的笼子、增强不想腐的自觉,让全区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并习惯于在受监督和约束的环境中工作生活。要不断深化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抓早抓小、防微杜渐,推动区委《关于履行主体责任运用监督执纪“第一种形态”实施细则》深入实施,落实好基层党委(党组)落实主体责任常态实施五方联谈部署要求,不断强化党内监督。要不断深化巡察监督,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巡察个性问题中找到共性,在面上举一反三,找出病灶、对症下药、堵塞漏洞,扎紧制度的笼子。

  着力加强机制保障,确保高质量发展动力充足。日前,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明确要求,大力教育引导干部担当作为。严肃问责履责不力行为,使能上能下成为常态,既是对不作为不担当者的惩戒,也是对实干者拼搏者奋斗者的激励。省委、市委相继出台鼓励激励、容错纠错、能上能下“三项机制”,旗帜鲜明为敢于担当、踏实做事、不谋私利的干部撑腰鼓劲。我们协助区委建立健全“三项机制”,制定容错纠错实施细则、容错听证实施办法等配套措施,引导党员干部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中敢负责、勇担当,不断提振党员干部精气神。充分发挥专责监督作用,督促全力以赴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着力发现影响推进的问题线索,加强监督检查,对责任落实不力、存在失职渎职问题的严肃问责,及时通报曝光,倒逼责任落实。

  (作者为宿豫区委常委、区纪委书记、区监委主任)

  学思用

  正在全省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为高质量发展增添思想动能。我们应以此为契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更加突出土地集约利用、耕地生态保护、高效为民服务和党的建设引领,用思想大解放推动工作迈向高质量。

  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上谋求高质量要素保障。一是着力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益。一方面,我们将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整体管控作用,优化城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控制县域土地总体开发强度。另一方面,树立以亩产论英雄理念,完善从宏观到微观的土地利用控制措施,引导工业向园区集聚、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二是大力盘活低效建设用地,摆脱主要依靠新增用地发展经济的粗放型用地模式。为此,我们在存量建设用地中找土地、落项目、再开发,定期对全县土地利用状况进行排查和梳理,实行差别化用地政策,实施城镇低效用地提效工程,通过收公储备、实施流转、协议置换、退二进三等方式推进城镇土地再开发。三是着力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和管束力,解决县城、产业园区和重点中心镇发展空间不足,以及农村建设用地特别是居民点用地超规模、闲置和零散低效等城乡用地布局严重失衡问题,促进土地资源高质量规划配置和引领。四是着力推进土地资源市场化配置,在保证县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对土地整治产生的结余指标进行流转,发挥土地黄金效益,为乡村振兴筹措资金找到了一条可行的路子。

  在耕地数量质量生态并举上谋求高质量资源保护。一是在有效增加耕地上有更大作为。近两年来,我们通过整村推进土地整治等措施,全县增加耕地一万多亩,极大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群众和村级收入,收到一举多赢的成效。二是在量质并举上有更大作为。国家实行严格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但在实际工作当中,重开发轻保护、重数量轻质量、重城市轻农村等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较突出。为此,要严格执行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制度,凡占用优质耕地的,必须补充不低于被占耕地等级耕地。同时,落实藏粮于地,建立耕地数量、粮食产能、水田面积三类指标库,扩大有效种植面积,有效增加耕地产能。三是在生态文明建设上有更大作为。坚持在城乡用地布局中将大面积、集中连片基本农田、优质耕地作为绿心、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起城乡统筹、景观优美的生存线、保障线和生态线。

  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情怀上谋求高质量为民服务。一是推进法治国土建设,依法履职为民。强化国土资源普法工作,推动建立与检察院公益诉讼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对所有行政权力进行梳理,能归零的自由裁量权全部归零,不能归零的全都规范决策程序、网上公开。二是切实维护农民土地资源等资产权益。我们充分保障被征地群众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受益权,确保征地补偿安置费用及时足额支付到位,应支付给被征地农民的,直接支付给农民个人,防止出现拖欠、截留、挪用等问题。三是做好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提升便民利民服务效能。我们将结合全国第三次土地利用调查,对全县土地利用现状、结构、土地资产、房屋等不动产进行全面调查、明晰产权。

  在党建统领引领国土资源全面工作上谋求高质量精神动力。一是依靠党建把好国土资源各项工作的正确方向。我们只有坚持党的领导,突出政治功能建设,才能使党中央和上级的决策部署在国土资源工作中得到全面落实,保证国土资源各项工作不迷失方向。二是依靠党建强筋壮骨,进一步健全鼓励激励、容错纠错、能上能下“三项机制”,提升干事创业的精气神。三是依靠党建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国土铁军,对国土资源各项行政权力进行再清理,并查找相对应的权力运行风险点,有针对性地制定管控风险相关制度,并努力在破解工作瓶颈上动脑筋、想办法,甘当企业和群众的“店小二”。

  (作者为涟水县国土资源局局长)

  学习笔记

  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努力把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生态更优美、交通更顺畅、经济更协调、市场更统一、机制更科学的黄金经济带,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国家多部委编制发布了《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各地在贯彻落实中,在生态空间、环境容量约束下,搬停违法违规化工企业、严控化工新增产能、限产停产等是很多地区通行的做法。然而,化学工业是国家的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如何坚持统筹兼顾,既为长江大保护让路,又为化学工业发展找出路?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体系,推动企业内部、各关联企业及产业之间循环利用和耦合发展,是一条有效的路径。欧洲莱茵河畔数百家化工企业的发展,巴塞尔科莱恩化学工业园绿色发展,都得益于循环经济。这是因为,首先,循环经济通过优化物质在经济系统内部的循环和能量流动,减少资源输入和污染输出,实现经济和自然的共存。其次,循环经济可以变末端治理为源头利用,把结构性的污染治理和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可以把治理区域性的污染和推动生态工业结合起来。

  就长江经济带来看,发展循环经济更有其必要性与合理性。从经济形态角度来看,循环经济是对这一地区人们生产关系的调整,以资源消耗的减量化、再利用和再生化为路径实现可持续发展。可以说,它是与这一地区生态环境相匹配的新经济形态。同时,建设循环经济是这一地区企业的内在需要,有利于该地区企业形成更紧密产业链。从社会模式角度来看,长江经济带发展循环经济,可以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并将生产的末端治理模式变为过程治理模式,实现污染的低排放甚至零排放。

  江苏镇江经开区以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为抓手,构建化工、光伏、造纸等循环经济产业链,通过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等手段,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废弃物的排放,取得了良好的环境和社会效益。就我们自身的实践与体会来看,发展循环经济体系,需要政府层面多维度的引导和支持,并以园区为平台推进企业自身、企业间、产业间实施循环化改造,打造循环经济价值链。

  首先,要强化产业发展的引导。按照增量调结构、存量促转型的思路,以及两减六治三提升、四个一批等要求,坚决淘汰落后化工产能、压缩小化工产能,关停达不到安全、环保、能耗要求的化工企业,推动化工行业绿色、安全、健康发展。在新项目招引上,重点关注能够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的企业,在循环经济产业链上实现延链、补链、强链,达到物料、能量、废物处理方面的资源循环利用,降低循环链条上企业之间的流通成本、降低能量损耗,提高物料和能源循环效率,提升核心竞争力。

  其次,要强化公共设施平台建设。强化规划的先行引领作用,编制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及公共设施建设计划,强化公共管廊建设,提高三废处理能力,提高三余利用率,大力推进清洁能源替代。建设园区安全环保监控平台,加强对园区企业排放及资源流通的预警、监管、调度,促进企业设备、工艺、管理水平提升。建设园区资源综合利用信息平台,建立大数据库,建立技术、设备推广目录,实现物料及废弃物信息的公开发布,挖掘园区企业之间物质流、能量流关系,引导企业间产品互换,打造企业之间产业循环链。

  再次,要强化政策资金支持。在政策支持上,打破部门壁垒、形成政策合力,整合发改、经信、环保等部门循环经济相关政策,为企业循环化改造提供全方位指引。在财政金融支持上,循环化建设在短期内资金投入较大、回收时期长,且市场接受有一定过程,仅通过政府的公益性建设和补贴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叠加其他鼓励政策,例如扩大公益性平台的投资补贴力度、降低循环经济设备采购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贷款门槛,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在环境约束上,建立环境容量转移补偿机制,对于开展循环经济集中处理污染源的园区,统筹环境总容量、能源总量等指标转移补偿,实现有进有出,收支两条线并行,节约的指标量补偿到园区其他需要扩大产能的项目上。 (作者为镇江新区经济发展局党委书记、局长)

  编者按

  又一批新生即将开启大学生活。“大学是什么?”“大学应该怎样度过?”“大学生应有怎样的新作为?”本期前沿版约请三位高校思政老师,跟青年朋友们谈信仰、说选择、话担当,引导大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这是一个普通的秋天,麻雀依然在窗外聒噪,细尘依然在光线下飞舞,只是因为有了一些感情承载,有了那些年的寒窗苦读和砥砺求索,有了那些年的荆棘满怀和风霜雪雨,一切好像又不太一样。

  这是一个特殊的秋天,因为这是一段旅程的结束,也是人生的另一次出发。今天,我们即将面对不同的人生岔路口。大学第一课,我们谈选择。

  人生就是选择。有时候是主动选择,有时候是被动选择。最开始往往是被动选择,比如你出生在什么样的家庭,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遇到什么样的老师,结识什么样的朋友,等等。这些伴随着我们出生成长就已经设定好的选项构成了我们的起点。

  选项重要么?重要。但是,没那么重要。人生不是数学,不是说前面的几个选项和数字定好了,后面通过加减乘除就可以得出数据和结论。如果选项确定,就意味着结果的确定,那么人生就实在太过无趣了。

  人生更像化学,不是加减乘除,而是融会贯通,会用到各种试剂,会经过各种萃取、分离、脱水、沉淀、溶解和滴定,会发生各种化学反应,不经意间给生活添加一点小元素,也许就能催化出一个大未来。

  人生的魅力就在于我们能够创造不同。就像世界杯,其实我们早就清楚了每一个球队的球员身价、实力数据和能力指数,但是我们依然知道结果无法确定。球员的选项确定,还需要团结,需要意志,需要投入,需要协作,需要战术。世界杯就像人生,永远有冷门,永远有期待,永远有看头。

  虽然都是开启大学生涯,但是大家的心情并不一样。不会所有人都一脸欢欣鼓舞。你看这个学校不是我首选的,这个专业好像是个冷门,我是被调剂过来的,自己又不喜欢,专业又不好,听说找工作也不好找……似乎看到开头就猜到了结尾,似乎还没开始就已经预料到了失败。

  千万不要说失败。人生其实没有失败,唯一的区别只是我们走上了不同的道路,有的道路走的人多,于是我们往往觉得安心和正确,有的道路走的人少,于是我们觉得恐慌和焦虑。

  其实,所谓正确只有一种,就是适合,或者让自己适合。所有的人生历程和未来发展都取决于个人的选择,是不是适合?是不是喜欢?有没有兴趣?能不能改变?

  大学就是选择,就是寻找,就是发现。大学就是选择生活赋予自己的机会,寻找生命拥有的更多可能,发现自己未被发掘的天分。在这里,我们开始拥有了主动选择的可能,包括结交什么样的朋友,培养什么样的兴趣,阅读什么样的书籍,设定什么样的目标,等等。

  其实每个人都是镶嵌着美玉的石头,这块美玉就是你的天分,我们在这个世界行走,终极目标就是找到这块美玉并且把它发扬光大。什么是天分?天分就是你的潜质,天分就是你生命拥有更多美好的可能性,天分就是你不必费太多力气就能找到的存在感以及核心竞争力。

  很久以来,我一直坚持一个理念,每个人身体里都沉睡着一个天才。只不过我们经常忘了去唤醒这个天才,忘了去挖掘和试探自己的天分。因为我们眼睛里一直看着别人,因为我们心里一直想着从众。从众是安全的,可惜从众往往也是懦弱的。成长永远不嫌迟,起步永远不嫌晚。不妨一起努力,不妨从大学开始,认识自己,超越自己,成就你我的独一无二。

  说到选择,就必须说独立。在这个世界上行走,保持独立挺难的,无论是经济独立,思想独立,还是“金鸡独立”。因为独立往往意味着做自己,自己做。独立往往意味着不能依赖别人,不能跟随别人。

  但是很多人学不会。毕竟,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了从众,习惯了跟随,习惯了把决定的权利、判断的权利、辨别的权利交给别人,如果凡事靠自己,会本能地慌乱。我们最开始是需要辅助的,就像学自行车,需要人在旁边扶一扶,帮一帮,但是不能一直这么扶着,要撒手,撒手才能自己走,撒手才能走得快,撒手也才能走得远。

  其实,真实的未来只有一种,就是你选择以及你定义的那一种。恺撒有言:我来了,我看见,我征服。其实,未来不过是人生里一段普通的旅程,之所以更值得用心,之所以能赢得关注,不过是因为这里的风景更多,这里的风景更好。这里的精彩属于你自己。祝福你,期待你!

  (作者为十九大代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

  几个月前,你们还在题海里运筹帷幄、横扫千军;几个月后你们负笈远行,心生憧憬。在接下来的几年求学生涯中,你们会因大学而建立紧密联系:你们的青春将在这里安放,你们的青涩将在这里褪去,你们的梦想将在这里寄托,你们的人生将在这里充实。校园中的春华秋实,皆是景致,课堂中的探微真知,严肃迷人。

  你会发现,大学是崇高的学术殿堂,你们将在这里目睹名师风采、切磋知识学问、感受兼容并包、领悟学术庄严。这里也是磨练意志的校场,除了获得一生安身立命的知识和本领,你们年轻的心会开始承载责任与意志、坚韧与顽强。这里还是青春作伴的故乡,一起课堂听讲,一起宿舍食堂,一同聆听教诲,一同高歌轻狂。

  有人说,大学教育是真正获得启蒙的教育。启蒙就是“脱离自己的不成熟状态,脱离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的状态”。大学的学习不仅仅是公式、实验、定理、范畴,问题不在于只是传授各种知识,而在于培养同学们爱好知识的兴趣,在兴趣成长的地方传授同学们研究学问的方法。哲学大师康德曾将推动知识发展视为人生最高追求,后经卢梭点化才大彻大悟:人类的知识之上还应有着人类的尊严、权利和自由,如果知识不能帮助人类确立自身的权利和自由,那它就什么也不是。大学教育不是机械地获得知识,大学学习会令你们不断追问:什么是知识?什么是人类的自由与尊严?什么是成功?什么是幸福与至善?启蒙的意义在于:健康的体魄与健康的思想并行不悖,相互调剂。

  大学学习要勤于读书、学会思考。在这个时代,比起安心读书,总有人喜欢沉浸于追星、肥皂剧、网络游戏中,一方面追求着虚妄的快感,另一方面,却在现实中感觉寂寞空虚冷。不读书,胡思乱想琢磨一番,反而觉得自己遗世独立、与众不同,这其实有着很大危害性。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读书就像练内功,练武之人若没内力,强行练武功秘籍容易走火入魔,倒行逆施。荀子有《劝学篇》:“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在大学学习中,要多读书苦练内功,摆脱低等感官刺激,上升为理性思考,不能荒芜了我们灵魂的根据地。

  大学学习要关注理想信念的培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从“长征精神”到“两弹一星精神”,若没有一种理想与信念、没有一种精神、一种心劲,困难是无法克服的,事业是无法完成的。这种理想与信念,这种精神与心劲,正是得益于思想政治教育,正是马克思所讲的“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批判的武器指的正是理论的作用,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武装群众,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青年们,青年们有信仰、有理想、有追求,也会成为雷霆万钧的力量。与专业课程重在培养学生成为具有某种专业知识、技能的人相比,思政课重在培养有理想、有信仰,又脚踏实地的人——即社会主义的人。恩格斯说:“我们不应该为了理想而忘掉现实,为了席勒而忘掉莎士比亚。”通过思政课,在同学们一生中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帮助大家塑造正确三观,希望你们成长为既有理想可以仰望天空,又脚踏实地的人。多年后,或许某些知识点你们早已忘却,但是正确的价值观、理想信念是一个人一生中安身立命的思想武器与精神气质。

  大学的意义来自同学们的赋予,你们的努力,将避免自己成为一个平庸的人。大学生活不是时时刻刻都充满了快乐与刺激,教室、图书馆、宿舍,三点一线的枯燥生活是大部分的真实。朝起暮寝、渴饮饥餐,有趣蕴含在无趣之中。一个人的优秀品质包括节制、坚韧,充实的大学生活是抵御平庸的最好良剂。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功不唐捐、玉汝于成。人生的一大境界就是当时觉得百般艰难,一回首,万鸟早已飞度千山。你所付出的辛苦与努力、你所经历的学习枯燥与萧索,生活终将如数回报你。

  (作者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一路披荆斩棘、无所畏惧的大学新生们,你们的每一分努力和对美好的期待,让你们在艰辛和不屈中微笑而来、从容而来。刚刚经过高考的你们肯定很熟悉《孟子告天下》里这句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我想,这就是你们身上无限可能的样子,唯梦想所致、唯坚持可举。如今,你们即将迎来不同以往的学习新秩序,如何尽快实现从为己之学向为社会、为民族、为国家之学的转变,将成为你们进入大学后的第一堂课。

  进入大学,请保持对无限可能的热爱。“生活啊生活,离不开折磨”,是电视剧《北京青年》主题曲里的一句歌词,道出了当代青年在面对生活压力时的无奈。然而,因为年轻,你们可以无畏这些折磨;因为年轻,你们的背包中时刻装满着诗与远方;因为年轻,你们便拥有了经历风雨的无限可能。有人说,“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请栉风沐雨,在大学生活中保持住对无限可能的热爱。因为热爱,你们可以葆有“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的勃勃生机、旺盛活力;因为热爱,你们可以紧握“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的奋斗之桨、前行之帆;因为热爱,你们可以激荡出“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的无往不利、无坚不摧。

  进入大学,请坚持对良好信仰的坚定。“不能胜寸心,安能胜苍穹”。我们承认人生而自由,但也须深刻认识到,时代文明的塑造同样需要对社会秩序的尊崇和遵守。只有坚定良好的信仰,才能铸就行动的力量。青年还是人生价值观的重要养成阶段。当前,坚定良好的信仰,就是要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要做到“学而信、学而思、学而行”。首先,学而信就是要让信仰在感悟中深化。大学生们要自觉接受理想信念教育,了解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做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新人。其次,学而思就是要让信仰在涵养中锻造。大学生们要自觉接受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学会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塑造出当代青年的先进性。再次,学而行就是要让信仰在传承中绽放。大学生们要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实际行动将马克思主义信仰传承下去。

  进入大学,请维持对民族大任的担当。就像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的那样,“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你们和千千万万青年将全程参与。”对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来说,你们作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传承者,必须要练就一身本领,担当起民族复兴的大任。首先要学而成人,不怨天、不尤人,实现身与心的完美契合,实现与社会的良好互动,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做一个存在有意义、思想有力量的完整的人;其次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思想水平、道德素养,自觉将大学期间的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强大力量;再次要持之以恒地学习,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专业技能,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根植于心,切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担当挑责。

  J.K.罗琳在哈佛大学的毕业典礼上说,“生活是艰辛的、复杂的,超出任何人的控制能力,而谦恭地了解这一点,将使你历经沧桑后能够更好地生存。”进入大学,希望你们能够在艰难困苦中依然梦想远大,追求卓越以致知穷理,勇于担当起新时代赋予你们的艰巨使命和历史重任。

  (作者为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后)

  瞭望者

  改革开放四十年所取得的卓越成就告诉我们,企业家不仅是市场经济的重要主体,同时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当前,国家正处于一个历史性的关键拐点,党的十九大为我们描绘了新时代的宏伟蓝图,作出了新时代的战略部署,我们要大力弘扬新时代的企业家精神,树立大局意识和战略眼光。

  正视企业家与企业管理者的操守、道德和责任,需要用系统管理的思维看待管理是什么、管理为什么、管理做什么、管理怎么做。笔者认为,我们的企业家和企业管理者要有“三线思维”,即:管理底线、管理防线和管理红线。

  底线是事物质变的分界线,同时也是做人做事的警戒线。无论是企业家,还是企业管理者,在承担起企业管理责任的同时,还要切切实实担负起企业的社会责任。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强调,管理的核心是责任,责任有三重内涵:一是创造绩效;二是做好事;三是不作恶。作为企业,固然有逐利的本性,但是在利润驱使的背景下,仍然要固守最基本的“管理底线”,即“不作恶”的底线。

  从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我们不难发现,企业家群体和企业管理者肩负着完成社会资源整合、创造财富和提供就业机会的重任。与此同时,企业家和企业管理者的价值取向和伦理道德同样值得关注。一个真正的企业家与企业管理者,无论在起步阶段还是在发展阶段,都应该时刻将商业伦理与商业道德置于重要位置,摒弃精致利己主义的传统思维,将利众、利他作为企业成长的“座右铭”。本着对公众、客户和社会负责的态度,严守产品、质量、安全等“管理防线”,只有这样才有可能造就一个受人尊重的企业。

  在上世纪80年代,时任青岛电冰箱总厂厂长的张瑞敏先生带领员工将76台有缺陷的冰箱全部砸掉重新生产,在当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在今天看来,正是因为海尔人坚守商业伦理,对质量、信誉、诚信的严苛把关,才为海尔的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直到现在这些仍然是海尔集团的重要精神支柱。以人民的名义树立正确的荣辱观、义利观和道德观,一切以社会和公众的满意为第一要务,这是企业生存和长远发展的“不二法则”。

  2016年以来,国家先后出台了《关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意见》《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等政策文件,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企业家群体的高度关切。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公平竞争、恪尽责任,这是对企业家和企业管理者的最基本要求。

  作为企业的掌舵人和经营者,企业家和企业管理者要时刻谨记“管理红线”,真正做到法律红线不可碰、纪律红线不可踩、政策红线不可违、道德红线不可犯,合理、合法、合规经营,这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前置条件。我们的企业家要强化知识、见识、胆识和共识的有机统一,有勇气、有责任、有义务、有信心加快企业高质量发展,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为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商学院名誉院长、博士生导师)

  深呼吸

  我们知道,苏格拉底视哲学为一种生活形态,哲学就在人们的每日相遇中、对话中、彼此提问和讨论中,尤其是对那些人们视作常识的内容重新提出追问。

  20世纪大哲海德格尔把苏格拉底称作为“西方最纯粹的思想家”。海德格尔竭力重申:哲学是对人类总体方方面面的一个袭击,从“日常性”开始探寻,趋向事物的根基。日常性,是哲学的起点,我们必须从那里出发。那是因为,对于我们每个人(海氏称之为“此在”)来说,日常性是无可逃避的,是“最首要的”“最大部分的”。并且,正因为它是如此接近于我们、如此熟悉,它经常被忽视。海德格尔写道:“生活中最接近、最熟悉的东西,便正是存在论上最遥远的东西,我们对它的存在论意义是无所知晓的、惯常忽视的。”通过“此在”这个著名概念,海德格尔要把哲学重新拉回到日常生活中的当下情境,拉回到我们生活中的“每一天”。海德格尔完全点出了哲学的原貌。哲学必须刺入日常生活、袭击日常生活,在那里提出问题,并走向根基。

  (华东师范大学欧陆政治哲学研究所所长、教授 吴冠军)

  深呼吸

  无论是古罗马的哲人,还是中国先秦的圣贤,都不会简单地将物质上的满足视为幸福。相对于身体上的满足,相对于生活条件的改善,这些古代的先贤,更看重精神上的伟大和恬静。我们需要理解,对那些思想家而言,美好生活被视为一种精神上的升华,他们将智慧、勇敢、节制、审慎等作为美德,在美德的观念上生活是他们对美好生活的理解。

  我们一旦提出了美好生活的概念,就应该将其放置在更广阔的视野之中。当亚里士多德提出,人天生是政治的动物的时候,我们应该明白,美好生活,首先应该有兼济天下的胸怀,仅满足于自己的物欲固然陋鄙,但仅仅追求自己的精神世界,亦不是理解美好生活的好的方式。我们始终处于一个共同体当中,唯有这个共同体能够彼此平等和谐,能够达到普遍的正义,美好生活才是可期的。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能理解范文正公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

  (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蓝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