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艺术家:“种”出文艺新气象,让百姓成为生活中的艺术家
2025-11-24 12:56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王慧  
1

一粒名为茉莉花开的种子,正悄然在江苏大地生根发芽。

今年,省委宣传部会同省文旅厅、省文联、省作协、省演艺集团等部门单位实施的茉莉花开文艺直通车行动,在全省13个试点地区持续开展。作为行动中的重要一环,首批驻村艺术家背上行囊,深入全省各地的毛细血管,在试点地区开展文化帮扶,助力基层文化呈现百花齐放、各具特色的生动场景。

近日,记者一路穿行苏南、苏中、苏北,亲眼见证茉莉花开文艺直通车为基层注入的蓬勃生机。当优质文化资源跨越城乡,直达田埂巷陌,文艺正以它特有的方式,悄然改变着一座座村庄的气质,滋养着一个个平凡而鲜活的心灵。

海安学子扛起史诗大戏,演绎烽火西迁路

107日,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体艺馆内,一部由高一学生演绎的话剧《西迁》震撼全场。台下,江苏人民艺术剧院导演陈乐悄然拭去眼角的泪水。作为这部戏的艺术指导,她亲眼见证了这群毫无表演经验的孩子们,将一段烽火中的迁徙史诗演绎得如此滚烫动人。

真没想到,孩子们演得这么好!陈乐感慨道。正在海安市谭港村驻村的她,从培训村文艺骨干到指导学生排演话剧,全程见证了艺术在基层土壤中的生长力量。

由省演艺集团创排、李伯男导演的《西迁》,讲述1937年国立中央大学师生们带着上千头教学用的牲畜,在战火中跨越千里保存教育火种的壮举。此前专业院团的演出,收获了诸多赞誉。而将如此厚重的历史题材交给一群高一新生,排演成两个小时的完整大戏,难度可想而知。

最初孩子们对西迁的理解,仅限于课本上的几行字。陈乐回忆道。海安中学的语文老师们加入创作团队,带领学生们研读史料、分析人物,在字里行间寻找与历史的连接点。

最困难的是塑造剧中的特殊角色”——舞台上牛羊等木偶,或由学生进道具内扮演,或需学生用手部操控木偶呈现。如何让木偶起来?这对专业演员都是挑战,更不用说这些零基础的孩子们。排练厅里,孩子们利用晚自习时间,一边默念台词,一边见缝插针写作业,反复打磨戏中每个细节,从未懈怠。

演出当晚,舞台上的动物们鲜活灵动,学生们的表演真挚动人。当最后一个画面定格,许多观众热泪盈眶。表演固然有技巧,但真正打动人心的,永远是那份陈乐动容地说,在孩子们身上,我看到了两样最宝贵的东西:热情与真挚。

陈乐现场指导话剧。

更可贵的是,《西迁》播下的种子在年轻人的心里生长。有学生自发查阅西迁档案,在日记中郑重写下文化使命的重量。有老师感慨,当学生们站在舞台上讲述西迁故事,是与历史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教育的本质不是灌输,而是点燃。陈乐说,这部话剧,就是那根火柴。

农民成角儿,范荡小戏唱出了十里八乡

戏台前的锣鼓一响,涟水县范荡村仿佛瞬间被唤醒了。

村民们三三两两,从四面八方聚拢来,台下不一会儿就坐得满满当当。台上,50多岁的王素珍和70多岁的禹成德两位地道的农民,生动演绎起一对父女。那带着泥土味儿的唱腔,鲜活生动的台词,引得台下笑声不断。

咱们这儿是淮剧的重要流传地,但整本大戏排演难度大,我们就创新形式成立了范荡乡土艺术团,专演半小时左右的小戏范荡村党总支书记范加金站在戏台边笑呵呵地说,这个由15名本地农民组成的艺术团,最年轻的52岁,最年长的已八十高龄。农忙时节,他们有的是扶犁挥锄的行家里手;农闲时分,则描眉画眼登台,成了戏台上的角儿。范加金自己也成了编剧,写的全是家长里短的故事。

今年,作为茉莉花开文艺直通车行动的试点村,范荡村迎来省演艺集团的驻村艺术家崔安强。在其专业指导下,村民们的创作热情更加高涨。大家一同收集素材,将婆媳和睦、邻里互助的佳话精心改编成剧本。排练过程中,崔老师手把手地指导唱腔、动作、眼神,让乡民们原本凭感觉的表演,变得更加自然、动人。

在专业艺术家的悉心指导下,这个土生土长的农民艺术团已尝试走出范荡,他们骑着三轮车,载着简易的舞台和道具,到周边乡镇巡演。许多外乡观众闻讯而至,骑着电瓶车赶来,现场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艺术家带给我们的不仅是表演技巧的提升,更是对乡村文化的重新认识。范加金发现,随着范荡小戏的深入人心,村里矛盾纠纷少了,邻里互助多了;攀比彩礼的少了,孝亲敬老的故事多了。戏台上的唱腔和戏台下的笑声,交织成这个苏北村庄最美和声。

乡音乡情,让田埂故事起来

艺术能为乡村带来什么?

在句容市二圣村驻村期间,省演艺集团话剧院导演余颂找到了自己的答案。他深切感受到,江苏的乡村处处蕴藏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一砖一瓦、一歌一谣,皆是值得珍视的宝藏。

在余颂看来,一名合格的驻村艺术家,不仅要身到,更要眼到、心到,用敏锐的眼光捕捉乡土文化资源,用真诚的热爱去发现、提炼,最终转化为有温度的艺术题材。

我们总以为艺术高高在上,其实它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要做的,是帮村民们找到表达的方式。

为挖掘这片土地的故事,余颂踏上了田野采风之路。在句容的一处农场,他遇见了一位选择回归土地的新农人。一家人通过承包土地与机械化耕作实现农业转型的真实经历,深深触动了余颂,这段故事成了小品《雨过晴》的灵感来源。

为将故事搬上舞台,余颂邀来几位老友:有人写剧本,有人做服装,有人做道具……一群人各展所长,让一出戏慢慢有了模样。

然而,排练的过程并不轻松。村民们起初羞涩拘谨,放不开。从一句台词的表达到一个眼神的传递,再到舞台上的站位,每一个细节都需要从零教起。发现演员普通话不标准时,余颂果断决定:就用乡音演!当熟悉的乡音在排练场响起,所有情感瞬间找到了归宿,戏了。

果然,演出那天,浓郁的土味和真挚的情感,一下子拉近了与乡亲们的距离。农民对土地的情感,是刻在基因里的,那是他们一生都无法割舍的根。余颂感慨道,正是这份根植于血脉的眷恋,为作品注入了最真实、最动人的灵魂。

对他而言,驻村艺术家的经历,远不止排练一个成功的节目。他亲眼见证着,村民们从文化旁观者转变为创造主体,甚至开始自主创作。一位参与演出的幼儿园老师,更是把戏剧的种子带进了课堂,让孩子们在游戏中表达、在情境中想象。艺术的微光,从田间地头,照进下一代的心田。

余颂在二圣村现场指导话剧。

在余颂看来,驻村艺术家带来的不过是一粒种子,真正让它生根发芽的,是这片土地和生活在土地上的人们。当艺术回归泥土,当创作发自真心,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生活中的艺术家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王慧

标签:
责编:陈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