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南京市红山森林动物园园长沈志军一则演讲中的一句“动物并不快乐”,引发全网共情与热议。他举例说,像丹顶鹤这些动物吃不上新鲜的食物,就会有焦虑症状;狼每天就在那10平方米不到的冰冷的笼子里面转来转去,无聊,无奈,又无助。这份跨越物种的情感共振,不只是对动物处境的恻隐,更藏着公众对生命尊重的期待,以及对文明相处方式的深层思考。
对“动物不快乐”的共情,源于对生命困境的真实感知与价值觉醒。被圈养的动物,虽有温饱保障,却难寻自然天性的释放。狼在有限空间反复踱步,猛兽失去捕猎本能渐显慵懒,这份“不快乐”的直言,暴露出人工环境与动物天性的冲突。
人类对情绪的感知本就具有共通性,动物的焦躁、沉闷,恰与人们被束缚、失自由的心境同频,唤醒内心对“生命应自在生长”的本能认同。如今,公众早已跳出“动物仅供观赏”的认知,愈发重视生命本身的价值,沈志军的直言,恰好戳中人们对“善待生命”的共识,让这份跨越物种的共情有了坚实落点。
从更深层来看,这份共情,折射出社会文明的进阶与公众精神需求的升级。物质富足后,人们不再仅满足于感官娱乐,更追求精神层面的文明与体面,对生命的敬畏之心不断升温。从反对动物表演、呼吁完善动物保护立法,到主动参与流浪动物救助,公众对动物权益的关注度持续提升,恰好契合了这种文明共识,成为公众表达诉求的情感出口。
一句“动物并不快乐”,承载的是公众对生命的善意,叩问着整个社会的生命伦理。在城市发展中,我们是否习惯了以人类需求为中心,忽视其他生命的存在价值?这份共情不是多余的感性,而是推动动物保护、践行生态理念的动力。期待这份共鸣能转化为实际行动,让更多场所重视动物福利,让人与动物在平等尊重中和谐共生,也让文明的温度,照亮每一个鲜活的生命。
(孟亚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