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100岁了!重回“原点”,看浦站新生、话百年背影
2025-11-23 15:40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冯圆芳  
1

昨天是朱自清《背影》发表100周年,也是朱自清127岁诞辰纪念日。100年后,我们循着“背影”的光辉,重返它的“原点”——11月22日,由新华日报社与南京扬子国资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扬子国投)联合主办的“浦站新生承文脉,百年背影风自清”朱自清《背影》发表百年主题活动在江北图书馆定山剧场举行。

南京市委常委、江北新区党工委书记、浦口区委书记陆卫东,江苏省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常胜梅,江苏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书记处第一书记、副主席郑焱,新华日报社总编辑顾雷鸣,群众杂志社总编辑周斌,以及来自全国相关高校、学会和各地朱自清纪念馆的人员纷纷到来。朱自清之孙朱小涛专程从扬州来到活动现场。

在“宁”的北岸,走进全国首家国家图书馆共建馆江北图书馆,朱自清主题展携着时光的体温,讲述时代深处的记忆。

1925年11月22日朱自清《背影》在《文学周报》上发表,1933年《背影》选入《国文》教科书,这两份珍贵的文献静静地躺在眼前的橱窗中,前者一直由国家图书馆珍藏。定山剧场的大屏幕上,扬州市歌舞剧院创排的“荷花奖”获奖舞剧《朱自清》,以朱自清与父亲在浦站的一段双人舞,含蓄地表达了一对父子隔着新旧时代的漫长和解。

百年光阴流逝,此次活动的主办地江北新区成为老“背影”背后的新“背景”。

陆卫东表示,江北新区正以“文化+产业”的聚变效应激活历史文脉、点燃文旅经济,奋力打造观光度假胜地、青春时尚领地、户外运动基地、商务消费高地和诗意生活福地。此次活动相聚在“宁的北岸”,共同纪念朱自清先生《背影》发表一百周年,这不仅是一场跨越百年的文学回望,也是以文旅体商一体化赋能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在《背影》发表百年契机,新区希望与各方一同携手,以文立魂,厚植高质量发展的人文底蕴;以融提效,激活高质量发展的文化动能;以人为本,共享高质量发展的丰硕成果。

在来江北的路上,新华日报总编辑顾雷鸣阅读了散文家红孩的《到浦口去》。“当背影从文学意象变为可感知可体验的城市风景,朱自清笔下的月台不再是书本上的记忆,而是市民游客可以漫步打卡、感受历史温度的文化客厅。”顾雷鸣说,“新华日报作为历史的见证人、文化的传播者和文化发展的推动者,将持续挖掘记录这片土地上的动人故事,助力优质文学与城市文脉深度融合。”

舞台上,青年朗诵艺术家傅国吟诵起朱自清的《春》,66岁的朱小涛打开了祖父的《南京》,也就是“逛南京就像逛古董铺子”这句城市“硬广”的出处。两种不同的声音交织成《背影》:“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名篇背后,藏着中国人与父亲依依惜别的“背影”,朱自清从文学青年到民主战士的“身影”,以及浦站新生、拥江蝶变的“剪影”。

从朱自清圆圆的眼镜、清癯的身影背后,北京大学档案馆校史馆馆长余浚看到了北大精神对他的哺育:“从1916到1920年,也就是朱自清19岁至23岁期间,他都是在北大度过,时任校长蔡元培秉持‘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原则,对北大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使它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求学北大期间,朱自清参加了‘五四’当天的示威游行,后来还承担‘北京中等以上学校学生联合会’具体工作,跟着北大‘平民教育讲演团’四处讲演,在平民夜校授课等。他积极地感受时代脉搏,厚植起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今年以来,中国散文学会主办的“从浦口出发”——朱自清《背影》创作100周年·父爱主题纪实散文征文活动产生了广泛影响。在由朱自清研究者、《朱自清大传》作者陈武主持的“圆桌时刻”上,中国散文学会常务副会长红孩动情表示,朱自清就是他文学上的“父亲”。

“我上世纪80年代读到《背影》,如今40多年过去,这篇作品对我的影响依然很大,它证明用白话也可以写出好的文章,证明无需引经据典,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生活,也能成就白话文学的典范。”红孩坦率地说,他多年来一直有个愿望,就是一定要到浦口去,要到月台和铁轨上,实地探索当年朱自清的父亲究竟是怎样蹒跚地爬上月台,如何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我亲身来到浦口火车站时,发现这里已经没有了客运,但我仿佛依然听到了百年前火车的汽笛声,听到一趟列车从历史深处呼啸着开来。”

越过“背影”,群众杂志社总编辑周斌看到了更深沉的景象,“毛泽东称赞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的骨气’,可见先生身上既有父子之情,也有家国之情,对我们今天塑造城市精神带来很多启发。如今的浦口火车站,不仅弥漫着父爱的‘温度’,闪耀着朱小涛亲植的橘子树的‘亮度’,更铺展开百年浦站见证的历史‘厚度’。”

浦口火车站旧址已于2013年成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其米黄色外墙、红色大屋顶重焕神采。登上“风雨廊书店”三楼,可以眺望寥廓的江景。对文学IP与城市发展的双向赋能,作为浦口火车站街区的建设和运营单位,扬子国投党委书记、董事长王伟一路见证。

“津浦铁路是中国自建自营的首条具有自主路权的铁路,是贯穿中国南北的第一条铁路干线,而浦口火车站是《中国地理杂志》评选出的‘最文艺的火车站’。这里不仅有朱自清充满父子温情的《背影》,也见证了青年毛泽东的足迹、‘七二’大罢工和渡江战役的红色背影,并在《红楼梦》研究史上留下一笔——明远里小楼曾收藏‘靖藏本’《红楼梦》。”王伟说。为了对街区里的23栋历史建筑修旧如旧,团队专门赴英国档案馆查阅资料,从而在修缮中维持百年前英国工业时代后期的建筑风格。

如今的浦口火车站文化旅游区由扬子国投精心设计打造,串联起文学、文化、场景、旅游和消费,“背影咖啡”每天售出300余杯,咖啡的醇香透出父爱的深沉。时兴的“谷子”店和盲盒店也毫不违和地融入其中。

“如果以背影作为城市更新思路的激发点,会发现它的词条可以无限扩大。芒福德说‘城市是文化的容器’,透过朱自清名篇,我们不仅看到了先贤的背影,也正在创造留给未来的背影。”南京观筑历史建筑文化研究院院长陈卫新说。

浦站新生承文脉,百年背影风自清。主题活动上还发布了“背影百年”系列重点活动,启动“浦站青春文学创作周三年计划”,为江苏“读城”行动打造青年参与、文学表达、文旅融合的示范样本。来自江北新区的青年代表共同发起并宣读《“承背影经典·续时代新篇”江北倡议》。

当天下午浦口火车站街区大草坪上还举办了一场漫谈会,著名作家鲁敏、文艺评论家汪政,以及深受孩子们喜爱的祁智叔叔,共同引领这场“文学漫步”,在百年后的新起点上,重新从浦口出发。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冯圆芳

主办方供图

标签:
责编:周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