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接受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采访时,朱茂炎正在处理邮件和工作。“每天上午看文献、处理邮件本是固定流程,今天到办公室后一直在处理工作邮件、回复消息、安排手头事务,并没有专门抽时间庆祝。”这位刚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的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笑着说,自己是通过同事和同学群里的消息,才得知2025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结果正式公布的。
谈及当选感受,朱茂炎坦言:“那么多优秀的同行竞争,最后能当选,真的挺幸运,也非常高兴。”即便当选院士,朱茂炎的科研节奏并未放缓,“最近一直在推进国家重点研发专项相关工作,这个课题的研究从来没断过”。他介绍,目前手头还在推进地球系统专项的技术系统相关项目,“科研工作容不得半点停歇,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对于普通读者而言,“复杂生命早期演化和寒武纪大爆发、新元古代-寒武纪地层学以及地球-生命系统演化”这些研究方向显得格外专业。朱茂炎用通俗的语言解释道:“我们的研究就像是给地球生命写‘远古家谱’,追踪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动物,从生命起源到如今的演化轨迹。”他进一步说明,生命起源大约在38亿年前,目前团队研究重点是从38亿年前追踪到5亿多年前,探究地球生命如何从最简单的形态一步步变得复杂多样,以及这个过程中生命演化与地球环境变化之间的“互动关系”。“就像看一部跨越数十亿年的生命纪录片,记录着生命从‘简单模式’升级到‘复杂模式’的全过程。”
这项看似遥远的基础研究,实则与人类对自身的认知紧密相关。朱茂炎表示,研究的重要意义在于回答人类最根本的疑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作为基础研究领域的深耕者,朱茂炎认为,前沿基础科学不应以“有没有直接应用价值”来衡量。“我们做的是纯基础研究,它的意义在于满足人类对自然、对生命的认知需求。”他解释,基础研究的价值核心是改变人类的认知,回答那些藏在人们心中的“为什么”。“比如生命到底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地球上会有生命?人类是不是宇宙中独一无二的存在?这些都是我们每个人可能会思考的问题,而我们的研究就是在为这些问题寻找答案。”他强调,这些问题的答案,不仅是对自然和生命的基础认知,更是人类认知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国际舞台上,朱茂炎团队的研究也占据重要地位。“我们在这个领域的研究和国际同行是同步的,而在某些方向上,我们处于领先水平。”
谈及未来规划,朱茂炎语气坚定:“科研的路上没有止境,我会继续在这个领域做下去,推进后续各项研究工作。”这位深耕生命演化研究数十年的学者,将带着对科学的敬畏与执着,继续探寻地球生命的远古密码,为人类认知自然、认知生命贡献更多力量。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张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