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由芥末堆主办的GET2025教育科技大会在北京成功举办。这场教育科技领域的年度盛会上,国内头部教育机构猿编程的创始人李翊表示,教育需要从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向关注孩子认知的发展。此言一出,旋即引发社会共鸣。不过,随之而来也有观点指出,关注孩子认知发展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家校社三方需意识到,AI时代青少年认知力的培养,不可再走急功近利的老路。
李翊所谓的认知发展,包括了Cognition(提升底层认知能力)、Complex thinking(锻炼复合思维能力)、Confidence Driver(促进自我效能)、Cross-discipline(赋能学科融合)。他认为,借助AI技术,搭建全新的课程体系,培养这四项能力,不仅能让青少年学会一项技能或一种科技特长,更可以帮助他们形成抓住未来机会的思维方式。
从教育发展的方向看,李翊的观点没错,也在引导社会更加关注AI如何使用、怎样赋能。但应当警惕的是,实现目标的过程是否会引发新的教育内卷。
当前,大量教育科技企业都在通过研发AI模型,试图抢占新兴市场。这场“抢滩登陆”式的“运动战”背后,随处可见企业宣传造势、向身为产品购买方的学校和家长“喊话”,渲染趁早“入手”产品与服务的重要意义。这虽然符合市场营销的逻辑,但激烈的竞争下,此般造势也容易点燃焦虑的情绪,并让相关情绪向着教学端口蔓延。这时,一旦教师或家长拿到了AI工具,却不知怎样有效提高孩子的认知力,便有可能走进为做而做,而下错“猛药”的误区。再者,若将培养青少年的认知力,交由社会化的教育科技企业牵头开展,如何监管、怎样避免企业披着“科学理念”的外衣,行逐利之实,又是一项议题。
因此,人工智能时代,青少年认知力的培养应该是一件需要依托顶层设计、提前布局、长远谋划、审慎实施、多方协同的大事。当呼吁全国各地中小学加速拥抱AI教学产品的声音越来越响亮时,我们也需明确,培养青少年的认知力是一项系统工程,首先要搭好底座、分析AI如何作用于孩子认知力的提升,而不可急功近利,被产品与服务营造的“急于上车”的焦虑感所“绑架”。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李睿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