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主体主要是用于反映围绕技术创新发展进行各项投入产出活动的创新参与者在城市中的表现情况,是评价城市创新发展过程的重要指标。具体指标包含:创新主体规模、创新主体投入和创新主体产出。受“中国100城”城市创新生态指数报告联合研究团队委托,交汇点新闻今日独家发布“中国100城”城市创新主体前20强,苏州、南京和无锡分别位列第六、第七和第十八。
一、区域分析:直辖市与经济大省巩固领先位置,副省级城市提速发展
创新主体前20强城市: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和重庆市4个直辖市均位列前20强,部分省份呈现出显著的区域聚集性。广东省、江苏省和浙江省入围前20强城市较多,共占9席。广东省尤其突出,独占4席,占比20%,其中含副省级城市两个:广州市和深圳市。江苏省紧随其后,占榜3席,占比15%,其中含副省级城市南京市。浙江省2个城市上榜,占比10%,均为副省级城市:杭州市和宁波市。安徽省、四川省、湖北省、陕西省、湖南省、河南省和山东省各有1个城市入选。其中成都市、武汉市、西安市和青岛市是副省级城市。
二、梯度分析:北京“一览众山小”,其余入围城市各展所长
根据创新主体标准得分可见,前20强城市可大致分为5组。北京市作为第1组唯一成员,其创新主体得分明显高于其他城市,优势贯穿规模、投入与产出3个维度。深圳市和上海市属于第2组,深圳市在创新主体投入和产出维度排名仅次于北京市,而上海市的小微企业数量指标遥遥领先,展现出以庞大市场主体构建创新生态的独特优势。广州市、杭州市和苏州市属于第3组,这三个城市拥有较高的GDP排名,并在创新主体相关指标中展现出不同优势。南京市、合肥市、成都市和武汉市作为第4组,在创新主体发展方面各具特色。西安市、宁波市、天津市、东莞市、长沙市、郑州市、佛山市、无锡市、青岛市和重庆市10个城市共同构成第5组。佛山市和青岛市在创新主体投入维度的排名超出20强,创新投入强度有待加强;天津市、长沙市和郑州市在创新主体产出维度的排名均未进入前20强,创新成果转化能力相对薄弱;无锡市在创新主体规模维度的排名也超出前20强,市场主体体量仍有提升空间;重庆市则在创新主体投入和创新主体产出两个关键维度均未进入前20强,整体创新效能需系统性提升。
三、位差分析:六城排名均衡度较高,中西部地区多数城市位差较大
城市创新主体和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一致性。聚集现象最为明显的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创新主体得分相对较高。创新主体前20强城市排名与GDP排名、人均GDP排名的位差比较结果显示:多数城市的创新主体排名与GDP排名一致性较强,与人均GDP排名存在一定差异。广州市、苏州市、宁波市、长沙市、郑州市和佛山市的创新主体排名与GDP排名完全一致,城市均衡度非常高。北京市、深圳市、上海市、杭州市、南京市、成都市、武汉市和天津市的均衡度较高,排名相差不超过3位。其中北京市、深圳市、杭州市和南京市的创新主体排名领先于GDP排名,其余城市的创新主体排名则落后于GDP排名。重庆市的均衡度较差,创新主体排名第20位,而GDP排名位于全国第5位,其创新主体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东莞市、西安市和合肥市的创新主体水平明显领先于其经济发展水平,位差分别为10位、11位和12位。相较于人均GDP排名,多数城市的创新主体排名普遍偏高,尤其是重庆市、成都市和西安市,位差分别为36位、39位和48位,差距显著。而无锡市则人均GDP水平相对较高,创新主体排名低于人均GDP排名16位,创新体系仍有待进一步强化。
四、维度分析:北上广深苏杭展现统领优势,创新结构不平衡问题凸显
根据各城市创新主体的差异化情况,可以进一步从维度特征分析其比较优势。
在创新主体规模维度,北京市、深圳市、上海市、广州市、杭州市和苏州市凭借综合实力位列前6。大部分城市的创新主体规模排名与创新主体排名基本保持一致,其中共有14个城市位差在2位以内。南京市、无锡市和成都市的创新主体规模水平与创新主体水平之间存在一定差异(位差均为3位)。其中,南京市和无锡市的创新主体规模水平略低于其创新主体水平,而成都市的创新主体规模水平略高于其创新主体水平。相比之下,合肥市、宁波市和重庆市的创新主体规模与创新主体排名之间差距较大,其中,宁波市和合肥市的创新主体规模分别低于创新主体排名7位和8位,说明两市在创新主体产出或投入方面表现强劲,但创新主体规模方面仍有待提升。而重庆市的创新主体规模水平则高于创新主体排名第8位,说明其创新主体发展可能存在“规模强、效能弱”的结构性不平衡现象。
在创新主体投入维度,北京市、深圳市、上海市、合肥市和广州市位列前5,表现突出。合肥市尽管经济总量不占优势,其创新主体投入水平却位居第4,体现了对创新资源投入的高度重视。大多数城市(12个)的创新主体投入排名与创新主体排名基本持平,位差在2位以内。东莞市、武汉市、青岛市和佛山市的创新主体投入水平明显低于其创新主体整体水平,二者之间存在较大位差,分别达到了5位、5位、6位和10位。这些城市虽具备良好创新主体基础,但在城市创新主体投入上仍存在较大潜力。相反,长沙市展现出强劲的创新投入水平,其创新主体投入排名高于创新主体排名4位。
在创新主体产出维度,北京市、深圳市、上海市、广州市和杭州市位列前5。北京市、深圳市、上海市、广州市、杭州市、苏州市和南京市(前7)的创新主体排名与创新主体产出排名保持高度一致。武汉市和无锡市的创新主体排名与创新主体产出排名基本持平,位差在1位以内。东莞市、青岛市和佛山市在创新产出维度表现优异,其创新产出排名分别领先创新主体排名3位、6位和9位,体现出这些城市在创新产出方面的明显优势。相反,合肥市、天津市、长沙市、郑州市和重庆市在创新主体层面具备一些优势,但在创新产出维度相对滞后,其创新主体产出排名与创新主体排名的位差在10位及以上。
新华日报·交汇点新闻 秦建茹
数据由苏州创新生态研究院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