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宣布实施新政,允许本科生使用特定“硬核成果”替代传统毕业设计(论文)。据悉,目前全校共有21名2026届毕业生在规定时间内提交了申请,成为这一改革举措的首批实践者。
根据南航公布的细则,可替代毕业设计(论文)的成果包括四大类:高水平竞赛获奖、创新实践项目结题、学术论文发表和发明专利授权。这意味着,学生在这些方面有突出表现,便能够免写毕业论文。
事实上,类似探索并非个例。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规定,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以签约作者身份在知名网络文学平台完成的作品,可代替毕业论文;浙江农林大学允许本科生在“互联网+”和“挑战杯”大赛中获国家级二等奖或银奖及以上成绩后免写论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也早已开启类似探索。2025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更从法律层面明确:学位论文或实践成果,都可以作为申请学位的依据。
对于这一改革,社会舆论看法不一。有人担心会导致毕业审查“放水”,影响高等教育质量;有人则认为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然而,分析各高校设定的替代条件后发现,这些“免论文”毕业门槛实际上相当严苛。以南航为例,能够达标的学生都在竞赛、项目或专利研发中展现出卓越的创新能力和扎实的实践水平。相较于完成一篇合格的毕业论文,在全国性竞赛中获奖、在权威期刊发表论文或获得专利授权,其难度往往更大。
南航自动化学院马振煊同学的经历颇具代表性。他凭借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申请免写论文。为准备比赛,他从C语言编程学起,逐步深入嵌入式开发领域,最终夺得奖项并收获远超传统毕业设计的专业成长。该奖项也是南航控制方向首个该级别奖项,充分证明了替代成果的“含金量”。
类似案例不断涌现。清华大学首位“实践博士”聂海亮,凭借一项名为“炼钢电炉除尘灰电弧熔融还原分离技术装备研发与应用”的实践成果,成功通过学位评定会议,被授予工程博士专业学位;山东大学王茜凭借一份4.5万字的非球面树脂光学镜片的精密胶合技术的研发报告和一套实体装置,成为山东省首位以实践成果获得硕士学位的研究生。
这些案例阐述了一个深刻理念:学术价值不仅体现在纸面文章,更体现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已成为人才评价的重要维度,单一论文导向的考核模式已难以适应社会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
多元化评价体系既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也为人才培养开辟了更广阔的路径。偏好理论研究的学生可继续深耕论文,擅长实践创新的学生能在适合的赛道上展现才华。对用人单位而言,这有助于消除“有文凭无能力”的状况,提升人才与岗位的匹配度。从宏观视角看,这也是高等教育对国家急需创新型、实践型人才需求的积极回应。
当然,改革需要稳步推进。形式灵活必须以质量标准的坚守为前提。一方面,高校必须建立严格审核机制,确保每份替代成果都经得起检验;另一方面,教师队伍也要与时俱进,提升指导能力,既具备理论功底,又掌握实践技能,成为学生成长的“双导师”。
高等教育的本质在于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在擅长的领域发光发热。让毕业考核成为检验学生能力的“试金石”,让多元化发展成为高等教育的鲜明特色,这正是教育改革值得期待的方向。
如今,越来越多高校加入探索行列,中国高等教育人才评价体系正从“唯论文”的独木桥,迈向“多赛道”的广阔天地。尽管形式在变,方法在变,但育人核心不变:我们始终需要培养能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善于解决问题的人才。
这条探索之路刚刚起步,但已展现无限可能与希望,值得人们期待与喝彩。
(耿文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