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时论|拆墙见山:一张门票背后的加减法
2025-11-20 18:39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朱绍岳  
1

这两天,一张小小的门票,掀起几许涟漪。

11月19日上午,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发布通告,宣布自2025年12月1日起,灵隐飞来峰景区(含灵隐寺、永福寺、韬光寺)将免票开放。

对灵隐寺来说,门票本是一笔不菲收入。据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灵隐管理处数据,灵隐寺2023年接待游客1200万人次。以香花券30元粗略计算,门票总收入为3.6亿元,2024年灵隐寺游客量约1100万人次,门票收入约3.3亿元。显然,拆除景区的“围墙”,需要一定的勇气。

实际上,早在2002年,杭州就对西湖景点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通过拆除高墙与围栏,杭州对西湖南岸线旅游、商业和服务业资源进行了全面整合,形成总长15公里的环西湖岸线景观带,并使其成为全国第一个免费开放的5A级景区。此后,景区人气不降反增,年接待量始终在3000万人次以上。

拆墙,方能见山。在门票收费层面做减法,实则撬动的是景区开放度的提升,以及文旅产业全链条的价值增量。客观来讲,门票收入是一笔较为可预期的景区收入来源。不过,反过来思考,门票也在无形中筑起了“隐形门槛”。几十块钱的门票并不算贵,但仍可能悄然削弱部分游客的出行意愿。那些随性而来的游客,或许就会被这张小小的门票拦下,暂时作罢,选择与即兴探访的景致擦肩而过。

对景区而言,一味依赖门票收入,已经有些不合时宜。买了门票后,如果游客发现游览内容和体验不够新颖丰富,势必会影响景区的口碑评价。不如大胆一些、主动一些,把锁上的大门打开,先让大家尽兴而来;迎客进门后,再开发更多沉浸式的游玩项目,推出一些物美价廉的周边产品,用好新技术新手段,上马一些新潮玩法……如此一来,游客不再是单纯的旁观者,更有可能化身景区流量和热梗的制造者、传播者。这样的主动破局和锐意创新,何愁客流不多、收入不丰?

“文旅”二字,“文”在“旅”前。何处彰显一座景区的“文”?在于其丰富、可挖掘的文化体验与内涵。对景区来说,“靠山吃山”往往是一次性的:风景再好,如果过度依赖门票经济,缺乏深层次、多维度的开发,游客也很难“回头”。群众生活水平日益提升,文旅体验也不再是简单的拍照打卡,而是希望在游玩中收获更多的情绪价值,在景区看到“诗和远方”。为何一些景区能够让人“二刷”“三刷”?想必这些景致中,不仅有常看常新的山川风物,更有再品再醇的文化底蕴,有越体验越入心的情感共鸣。

自“苏超”赛事爆火以来,文体、文旅相融的风潮就未曾止歇。常州趁扬州队客场挑战之际,端午首日即对扬州市民开放所有A级景区免票,假期累计接待扬州游客超15万人次;连云港为主队迎战苏州队预热,宣布持联赛票根球迷可享观赛前后7天景区酒店优惠;扬州则宣布在比赛日周末,21个国有收费景区对其他12市市民免费开放……这些有益探索,既彰显城市开放胸襟,更让文旅资源成为流动的民生福祉。

门票做减法,体验做加法。有理由相信,只要向外开放的步子迈得再大一些,向内挖掘的力度再深一些,一时“丢弃”的门票收入,将化作文旅产业生命力的丰沛滋养;那些被激活的文旅消费和情感体验,也将会生长出更坚韧的产业根系。     

(朱绍岳)

标签:
责编:袁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