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运赛场“江苏旋风”:团体项目为何能持续领跑?
2025-11-20 12:55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吕翔,童棹凡  
1

交汇点讯 第十五届全运会上,江苏团体项目再度掀起夺金热潮,江苏女排时隔八年重夺冠军,男子手球实现史无前例的“五连冠”,垒球完成“四连冠”壮举,羽毛球、击剑等项目多点开花。这份亮眼成绩单的背后,绝非偶然,而是江苏体育综合实力长期积淀的必然结果,是体制创新、人才深耕、保障升级与文化浸润共同铸就的结果。

体制破局:多元办队激活资源聚合效应

江苏团体项目的长盛不衰,首先源于办队模式的系统性创新。面对传统单一办队模式的资源局限,江苏率先探索“省队市办、省市联办”的多元机制,打破行政壁垒,形成“省级统筹规划、市级深耕落地”的资源聚合体,为团体项目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男子手球的崛起堪称典范。这支起步晚于诸多传统强队的队伍,通过省体育局与苏州市政府的联合组建,获得了省级层面的教练、科研、赛事资源支撑,以及市级层面的场馆、青训基地保障,省市财政的稳定投入更解决了后顾之忧。从2009年首次登顶全运会开始,连续五届独占鳌头,书写了中国手球发展史的新篇章。

同样,由省体育局与常州市、南京工业大学联办的垒球实现了“四连冠”,与扬州联办的女子橄榄球队,也凭借这种协同模式夺冠。南京的“省队市办”运动队更在本届全运会单日斩获5金,印证了这一模式的强大生命力。

人才深耕:全链条体系筑牢梯队根基

团体项目的竞争,本质是人才储备的比拼。江苏以“久久为功”的定力,构建起覆盖校园、区县、省市的全链条人才培养体系,让优秀运动员源源不断涌现,为团体项目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青少年体育“5621”计划是这一体系的核心抓手。该计划明确每个县(市、区)至少推动5个运动项目,每个项目布局6所小学、2所初中、1所高中,通过标准化布局让特色体育项目在基层落地生根。在羽毛球项目中,这一体系的成效尤为显著:省级部门制定统一选材标准和训练大纲,市级层面深入校园开展推广,南京体育学院作为核心阵地,以“训、科、医、教”一体化模式打磨人才。本届全运会羽毛球青年组女子团体金牌得主中,徐文婧从地方梯队起步,成长为亚青赛、世青赛冠军,最终在全运赛场扛起重任,正是这套体系的鲜活成果。

“输送—反哺”的良性循环更让梯队建设提质增效。江苏与国家队建立常态化人才输送机制,石宇奇、陈柏阳、高昉洁等江苏籍国手在国际赛场的优异表现,既为青年队员树立标杆,又通过技术交流、经验分享反哺省队。青年队员赛前向高昉洁、何冰娇等国手请教战术,国家队先进训练理念通过集训联动融入青训,让年轻选手提前适应高水平赛事节奏,这种良性互动让人才成长路径更加清晰高效。

保障升级:专业支撑与产业赋能双轮驱动

现代竞技体育的竞争,离不开科学完善的保障体系。江苏将专业保障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为团体项目打造从训练到竞赛的全流程支撑,让运动员能够心无旁骛投身赛场。

在专业保障层面,“训、科、医”深度融合成为标配。无论是体操男队卫冕过程中,孙炜、尤浩等选手依靠科学训练保持的稳定状态,还是女子佩剑团体在连续高强度比赛中精准的战术执行,都离不开背后科研团队的数据分析、医疗团队的体能恢复支持。省级层面统筹的优质教练资源,更让队伍能够及时吸收国际先进训练理念,在战术设计、心理建设上占据优势。

体育产业的蓬勃发展则为团体项目提供了广阔空间。江苏出台17条举措提振体育消费,构建“一超多强、全面开花”的赛事体系,不仅有“苏超”这样的品牌赛事引领,更有覆盖城乡的群众赛事打底。丰富的赛事供给让团体项目拥有更多实战锻炼平台,“赛事+文旅”“赛事+制造”的融合发展模式,既提升了项目关注度,又通过产业收益反哺青训和队伍建设。

精神传承:集体荣誉铸就拼搏底色

如果说体系是骨架,那么精神传承就是江苏团体项目的灵魂。长期以来,“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集体精神在各支队伍中代代相传,成为面对强敌时的制胜关键。

这种精神在硬仗中尤为凸显:羽毛球男队历经5场对战、6小时鏖战,以3比2逆转浙江队时隔16年夺冠;女子手球在半决赛中23比22险胜上海队,决赛稳扎稳打击败东道主广东队;群众项目网球女子团体在一单失利的情况下,凭借二单和双打的绝地反击逆转福建队。每一场胜利的背后,都离不开队员之间的信任配合、教练团队的精准指挥,更离不开刻在江苏体育人骨子里的坚韧与血性。

从多元办队的体制创新,到全链条培养的人才深耕,从专业完善的保障体系,到代代相传的拼搏精神,江苏团体项目的“牛”,源于每一个环节的精益求精,源于对体育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这份实力不仅是全运赛场上的金牌荣耀,更是体育强省建设的生动实践,必将为中国体育的发展持续贡献“江苏力量”。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吕翔 童棹凡/文 万程鹏/摄

标签:
责编:顾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