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11月16日,由南京市社科联、江苏省朗诵协会联合主办,杨薇、刘荣、程成、叶子等朗诵艺术家领衔,纪念《背影》创作百年主题诗会在南京浦口火车站街区成功举办。这场在文学故事发生地举办的沉浸式诗会,通过诵读、对话与艺术呈现,完成了一场跨越百年的文学对话。
初冬的南京,暖阳和煦。在浦口火车站这座承载着文学记忆的百年站台上,诗会在《背影》的朗诵声中缓缓启幕。杨薇、刘荣、程成、叶子等朗诵艺术家领衔,朗诵者们通过声音演绎,在故事发生的真实场景中,再现那段感动亿万读者的经典佳作。现场观众仿佛穿越时空,亲眼看见那个“蹒跚”而又温暖的背影,感受文字与空间的完美交融。
诗会在总导演白素勤的精心指导下,为观众呈现了一场精彩纷呈的视听盛宴。除《背影》外,《匆匆》《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朱自清经典作品依次上演。从深沉的《给亡妇》到充满希望的《春》,声音与文字交织,展现了朱自清散文的丰富内涵与深厚魅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文都少年的接力诵读环节,孩子们清澈的嗓音在百年站台上回荡,象征着文学薪火的代代相传。
诗会间歇,东南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主任张娟教授与雕塑艺术家陈建华、阅美南京主理人周学,围绕“从文学意象到城市记忆”展开深度对话。张娟教授分享了她对《背影》的独到见解:“在南京最美好的秋日暖阳里,在《背影》的文学原点,我们重温的不仅是一篇经典散文,更是一段青春记忆。”她认为,《背影》就是百年前的“青春写作”,是新文化运动的鲜活见证。朱自清先生这篇文章,记录了他与父亲的亲情,也是他从南京、从浦口火车站开始文学旅程的最佳注脚。
阅美南京主理人周学则从更宏大的视角阐述了南京的文学传承。“南京有一千八百年绵延不绝的文学史,是一座特别滋养人文的城市。”他举例说,如果汤显祖没有来到南京,或许就不会有后来的“临川四梦”;如果王羲之少年时期不来南京乌衣巷投奔叔叔,可能就不会有《兰亭集序》。在这些具象化的故事背后,是南京流淌千年的文脉。当然在南京浦口火车站的送别,也成为朱自清先生创作的源泉。周学表示,继2024年成功举办《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百年纪念活动后,此次《背影》百年沉浸式诗会是“阅美南京”的又一力作,体现了南京这座世界文学之都对文学经典的致敬和文脉的传承。
雕塑家陈建华分享了他的创作心得。在《背影》雕塑装置中,他独具匠心地只呈现了朱自清的形象、旅行箱和座椅,而用大衣上鲜红的橘子来象征父爱。这种艺术处理恰如其分地体现了原文中含蓄而深刻的情感表达方式,展现了中国人的情感智慧。陈建华解释道:“朱自清的父亲在遭受母亲离世和事业落寞的双重打击下,用几个橘子表达了自己的爱。这种含蓄而深刻的情感表达方式,正是中国人独特的情感智慧的体现。”
诗会在《春》的集体朗诵中落下帷幕。百年站台见证了这场特殊的文学盛宴,不仅是对文学大师的深切致敬,更是对城市文脉的生动延续。正如一位观众感慨:“在故事发生的地方读故事,我们读懂的不仅是文学,更是这座城市的文脉和底蕴。”这场沉浸式诗会以创新的活动形式和深刻的内容设计,通过重返文学现场的方式,让经典文学在诞生地焕发新的生命力,彰显了南京作为世界文学之都的独特魅力。
该活动由南京市“一带一路”文化研究院、南京市朗诵协会、扬子江朗诵团、浦口火车站街区、陈建华工作室共同承办,南京传媒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志愿服务队参与活动,提供志愿服务。
文、图、视频|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高利平 通讯员 达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