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齐聚盐城,共探绿色低碳发展新路径
2025-11-19 20:36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孟亚生  
1

交汇点讯  1117日,由省委宣传部、省社科联共同主办,盐城市社科联、盐城师范学院承办的省社科界第十九届学术大会区域专场在盐城举行,省内外专家学者围绕“聚焦绿色低碳,拓展发展新空间”核心议题,通过主旨报告、分会场研讨、成果交流等形式,展开了热烈研讨。

开幕式上,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张新科在讲话中指出,当前,苏北五市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如何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如何以绿色低碳技术赋能产业升级,如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模式,这些既是实践层面的迫切需求,也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需要着力破解的现实课题;面向“十五五”,全省社科界必须将绿色发展这一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底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聚焦重点领域,推出更多有分量、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他希望专家学者深研理论逻辑,筑牢认知根基,结合我国“双碳”的战略目标,系统阐释绿色低碳与经济增长的辩证关系;锚定实践需求,破解发展难题,深入基层一线开展调研,聚焦传统产业绿色改造、新能源产业布局、碳交易市场建设等重点领域,梳理各地在技术创新、政策执行、资金保障中存在的堵点难点;强化使命担当,凝聚发展合力,围绕绿色就业、生态惠民等群众关心的问题开展研究,让绿色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全体人民。

盐城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陈卫红在致辞中介绍了近年来盐城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的成果。她说,盐城积极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有效路径,努力在绿色低碳发展新赛道上勇立潮头,获得了世界自然遗产、国际湿地城市两张国际名片;着力构建绿色低碳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持续巩固和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盐城蓝”“生态绿”已成为城市常态,优良的生态环境成为盐城最富吸引力的名片。她认为,本次大会汇聚省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各位的真知灼见、前沿成果,必将为盐城带来新的视野、新的思路、新的方案,期盼各位专家能够持续关注盐城、建言盐城、赋能盐城,共谋绿色转型发展之道,共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未来。

盐城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于建江在致辞中指出,近年来学校紧抓绿色低碳发展区域,聚焦地方产业转型需求,充分发挥人才科研与创新优势,成立盐城绿色低碳发展研究院和绿色低碳学院,助力盐城成功创建全省唯一的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和全球25个国家湿地城市之一;与盐城环保高新区开展全省首批双高协同创新试点,持续为绿色低碳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他表示,学校将以此次大会为契机,深化绿色低碳发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积极打造深度融合地方产业特色的高质量学术平台,为江苏现代化建设贡献盐城智慧和盐城力量。

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首席专家成长春,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教授周建新,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曹贤忠,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教授、江苏绿色发展研究基地负责人黄贤金先后为大会作主旨报告。

成长春在题为《江苏现代化产业体系绿色低碳转型路径》的主旨报告中,围绕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对“十五五”时期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作出的战略部署,结合江苏产业基础与资源禀赋,提出了江苏现代化产业体系绿色低碳转型路径的建议。构建绿色低碳产业转型机制,以存量治理带动存量提质,以关键工序带动整链升级,形成可持续的制造业绿色化增长极;构建绿电供给与用电韧性支撑,形成稳定的、可预期的、具有韧性的绿色用能基础,保障产业绿色转型的“底盘动力”;完善能碳数据与监督体系,构建口径一致、权责清晰、穿透可追的能源数据治理格局,提升治理精准度;打造开放合规与绿色供应链协同,面向高标准经济贸易规则,提升供应链一致性可验证性与国际市场的适配力;完善要素与转型金融保障,形成可负担、可获得、可持续的绿色投入保障体系,增强项目落地的稳定性与可预期性。

周建新在题为《文化创新与创意城市建设》的主旨报告中,站在全球的视野,结合深圳的经验,提出了文化创新也能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观点。他说,由于深圳缺少历史积淀,加之文化资源也不丰富,一度被人称为“文化沙漠”。然而,自本世纪初,深圳提出“文化立市”战略后,持续加大投入,加强文化创新,建成了“两城一都”,即,图书馆之城、钢琴之城和设计之都。此后,深圳提出将文化产业列为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后来又提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文化产业依然是其中之一。深圳文化产业迅速发展,形成了全国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路径,除了文化+旅游、文化+创意、文化+金融、文化+艺术,还有最有影响力的文化+科技,现在深圳的文化产业各种各样新业态,基本上都是文化与科技这两大创新要素的一种深度的融合。绿色文化产业不仅排放较低、具有经济价值,更具有不可估量的精神价值。

曹贤忠在题为《生态科技帮扶赋能区域绿色发展及对苏北启示》的主旨报告中,结合国家有关生态科技帮扶和绿色发展政策,对苏北绿色发展积极建言献策。在科技或者是高质量发展过程当中,积极争取生态科技帮扶政策,注重间接补偿工具在对口协作帮扶当中的作用;依托苏南苏北的帮扶机制,构建区域协同的补偿网络,开展对口合作,在对口帮扶工作过程中,向区域共生的模式转型;以重大生态需求为牵引,创新产学研合作新模式,推动苏北城市,到上海、南京、苏州、无锡等核心城市设立“创新飞地”,弥补技术研究开发的短板,形成从基础研究、技术中试到产业化的全链条创新闭环,同步嵌入生态科技帮扶与目标责任制考核。

黄贤金在题为《自然资源产权改革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旨报告中,把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联起来,系统分析了产权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以及深层次的原因,同时给出了解决的方案。他提出,强化自然资本的理念,将山水林田湖草都当作重要财富,在保护郊野公园的同时,像一些发达城市那样,尊重农民的权利,让农民留在郊野公园里面,成为郊野公园的拥有者、建设者和红利的分享者;在生态保护当中,注重发挥企业的作用,鼓励企业建立生态园地,满足人们休闲的需要;切实改变目前一些地方存在的房地产高楼围湖状况,像杭州西湖那样,禁建高楼,还湖于民,将最好的湖景呈现给市民和游客。

当天下午,大会设立了个分会场,围绕“绿色低碳转型实践”“新质生产力培育”“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智库建设赋能发展”等重要议题,数十位发言人结合自身研究和工作实际,分享了前沿成果、实践经验和独到见解。

省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刘西忠在总结讲话中指出,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不仅搭建了学术交流、思想碰撞的平台,更达成了三点重要共识:一是绿色低碳发展是江苏担当经济大省挑大梁责任的必然选择,更是拓展发展新空间的核心引擎,必须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导向;二是区域协同是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路径,苏北五市需立足各自资源禀赋,加强省际、市际合作,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力的发展格局;三是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是绿色低碳发展的双重支撑,既要强化生态科技研发与转化,又要完善自然资源产权、碳交易等制度体系,为发展提供坚实保障。这些共识,为我们后续工作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大会收到论文近300篇,评选出优秀论文86篇,并向优秀论文作者代表颁发了证书。江苏省政府研究室原副主任沈和,盐城市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李晓奇,徐州市社科联、连云港市社科联、淮安市社科联和宿迁市社科联有关领导,省内外专家学者,全省社科类社会组织代表,优秀论文作者代表等共计100余人参加会议。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孟亚生

吴楠 摄

标签:
责编:袁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