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在南极考察期间发表的一封内部信,意外掀起舆论风波。信中借企鹅抱团取暖的极地景象,传递共渡难关的团队精神,本是企业家激励团队的常规操作,却因“老板在南极看企鹅,员工在办公室加班”的场景反差而引发群嘲。
这碗“南极的鸡汤”为何被群嘲?争议的核心矛盾,在于表达者与受众的认知错位。俞敏洪一代的奋斗话语,根植于改革开放后的机遇窗口期,彼时“白手起家”“逆境突围”的激扬叙事,承载着一代人对“付出就有回报”的坚定信念。但当这套话语传递给当下的年轻人时,却遭遇了“水土不服”的尴尬现实。当俞敏洪在南极赞叹“浩瀚的洁白”“翡翠般的冰山”时,员工正对着电脑屏幕上的报表焦头烂额;当他以企鹅越冬类比团队精神时,员工却在计算房租与绩效。“南极的阳光”与“格子间的灯光”难以同频,鸡汤失去了温度,反而成为难以消化的负担。
这场风波也揭开了公众人物表达时普遍存在的“共情盲区”。身处资源与声望优势位置的人,容易习惯性以自己的成功坐标丈量世界,却忽略了多数人正面临的“结构性困境”。俞敏洪的南极之行,本意是为公司业务探路,但未经场景适配的抒情,依然传递出“老板享受远方,员工负重前行”的信号。这并非个例。从影视博主Tim以“体验生活”姿态探访相亲角,到知识型博主何同学、羊毛月因言论“翻车”,本质上都是表达者缺乏对普通人真实生存状态的体察,他们习惯输出“你应该怎样”的指导,却鲜少倾听“你正经历什么”的诉说。这种代际认知鸿沟,让公众人物的表达极易被解读为“居高临下的说教”,甚至触发年轻人对“爹味”“PUA”的本能抵触。
“南极的鸡汤”被群嘲,掀起人们对“老登”的新一轮批判。“老登”一词,最初是用来形容那些行为不端、令人不悦的老年男性,如今扩展到更为复杂的语境之中,许多行业内的“成功人士”都被贴上这一标签。
语言就是政治。“老登”标签的背后,是中国社会在短时间内经历了传统、现代与后现代的叠加,既保留了“长辈权威”“奋斗至上”的传统思维,又面临年轻人话语权崛起的现实。年轻人不再盲目崇拜权威,而是以“牛马”的自嘲与调侃,抵御上一代人的说教。对“老登”“登味”的嘲讽,本质上是对“被指导”的反抗,也可视为年轻人宣泄不满的情绪化表达。
但需警惕的是,不能将对“表达失准”的批评,异化为对公众人物的“群起攻之”。俞敏洪本人是一位值得尊敬的企业家,其“南极”言论虽有些不合时宜,却也无太大不妥。除了俞敏洪,也有一些企业家因为个别言论“缺乏共情”,而被舆论反复摩擦。公众人物的表达方式可以被批评,但动不动就贴上“老登”的标签,时不时“墙倒众人推”,既不符合客观事实,也不利于构建健康的舆论生态。
年轻人可以抵制“登味”,但不宜以一元思维抵御任何“与我不同的人和话语”。将“老登”视为万能的嘲讽符号,反而会削弱对复杂现实的深入思考和认知,也无益于解决现实问题。事实上,必须要承认,在很多领域,老一辈的经验智慧并非全然过时,年轻人的一些想法也未必就全部正确。世界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代际之间的差异,更应成为互补的养分而非对抗的理由。健康的舆论生态,需要给公众人物留出“试错空间”。若每位企业家都因担心“言多必失”而选择缄口不言,若每个前辈都因畏惧“被贴标签”而放弃经验传承,最终买单的是整个社会。
在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沟通和对话越来越重要。有价值的沟通不是单向的“话语输出”,而是双向的“相互看见”。表达者放下“居高临下”的姿态,倾听受众的真实诉求;受众以理性取代标签化的批判,尊重差异中的价值,我们才能在共同的目标中,找到共鸣与力量。
(陈立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