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五年,我们能记住什么?
“十四五”收官在即,最近,不少媒体在重要版面开设专栏报道回顾过去这五年。这些稿件中有宏大叙事,有数据对比,有各方面权威发布。但也有一些小小的报道,把新闻的C位交给普通人,看后让人心生温暖,更有一种感同身受的戚戚焉。
普通人的故事,最易打动人心。过去,人们往往很清楚历史发生了什么,却并不会刻意去体会个体生命经历着什么。或许,普通人的故事都很渺小。但即便再微小,也能有一滴水的投射。
譬如,在新华日报“江苏‘十四五’,你我共见证”栏目的新闻中,苏州外卖小哥舒龙的这五年,就让人特别感慨:辛辛苦苦跑外卖,靠打拼在苏州买房安家,并且组织起外卖小哥志愿服务队,最近还参加了江苏省委举行的座谈会,与省委书记面对面交流。舒龙的故事,也是苏州与新就业群体共成长的生动注脚。时代发展的“大图景”下,个体“小确幸”变得真切可感。
宏大发展里的经济跃升、科研突破、产业变革等,终归要落在人的身上才有更真实的意义。翻一翻多家媒体头版,就能看到不少此类围绕“人”的故事:在央媒“从一线看高质量发展这五年”专栏里,南方航空机长马楠国庆长假期间第321次执飞C919航班,他的直观感受让更多人对现代制造业飞速发展有了“同感”;北京顺丰快递员刘阔的故事,同样也见证了西城区驿站数量从80个到1500个、10分钟就能到达的悄然改变。
一家省报开设的“我们的‘十四五’”专栏,讲述了海岛上60名低保老人享受普惠型供养、护理与康养服务的故事。还有媒体则聚焦货运司机五年来工作方式的变化、跟随普通人跨省异地就医去感受直接结算政策的便捷……
确实,这些故事里没有轰轰烈烈,但普通人的视角和感受,更能映射出伟大时代奔腾向前的洪流。而作为读者的每个人,也都能在这些你我他的故事里,看见我们自己与时代同行的身影。
普通人的五年故事告诉我们,“十四五”发展的巨大成就,不仅是一串串振奋人心的数字,更是每个人都有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科学家的实验室里有突破,外卖员的外卖箱里装着生活,农民田埂上长出希望……正是无数人的“小确幸”,让时代发展的“大图景”氤氲着温馨的气息。
站在新的起点上,未来五年,依然会有更多普通人的丰盈故事。未来五年蓝图,关乎孩子能触摸的未来,关乎老人能安享的晚年,能让家门口的天更蓝,会让异地求医的路更短,连接并锚定更多人的福利。你我他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将更可期。
期待未来五年,能通过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民生类政府投资比重、建立健全投资于人的长效机制等,让每个人都在大时代里找到自己最佳的位置,实现人生出彩,写出更多属于自己和这个时代的微故事。
(倪方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