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小学生究竟是如何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对他们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学习成绩究竟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有了ta,是不是小学生就不想自己写作业了?11月18日,《南京市小学生生成式人工智能素养白皮书》在南京市金陵中学实验小学正式发布。这也是全国首份专门针对小学生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素养的白皮书,对推动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纵深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8795名小学生参与问卷调查
据了解,项目组对南京市11个区及江北新区的17所学校3—6年级的8795名小学生进行线下问卷调查,并对其中8所学校的74名学生进行面对面深度访谈。基于一手数据,白皮书全面描绘南京市小学生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偏好与素养现状,剖析了个体、家庭、学校等因素对素养的影响,揭示了工具化倾向、批判性不足、家庭支持差异引发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素养分层”等现象。这种基于证据的研究为政策制定与教育改革提供了坚实支撑,推动区域人工智能教育从“经验驱动”向“证据驱动”转型。
当今世界正经历由生成式人工智能( GenAI )驱动的深刻变革。凭借强大的内容生成与情境理解能力,GenAI正重塑知识生产、学习方式与思维结构,其教育影响尤为深远。教育能否抓住这一前所未有的契机,妥善应对风险与挑战,直接决定着未来公民的核心素养形态与国家的人才竞争力。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深层影响。《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以及《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2025年版)》《中小学生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2025年版)》等政策相继出台,明确提出要以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变革,推动教育体系的智能化转型。至此, GenAI在教育中的地位已经从“或然”走向“必然”,从探索性应用迈向系统性融合。
这份报告究竟具有什么样的价值呢?南京邮电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卢锋表示,首先,报告聚焦“小学生”这一GenAI应用中面临最大风险的群体,针对当前社会广泛关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可能引发学生认知依赖、学习动机减弱及思维深度退化”等热点问题,基于实证调研展开深度剖析;其次,报告明确提出了GenAI素养框架,该框架涵盖“认知理解、提示词工程、批判审视、自我调节与伦理道德”等维度,突显了“人机共创”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拓展了信息素养与数字素养的边界,为中小学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的开展明确了目标体系与实施路径。
“同时,报告就小学生GenAI素养发展提出了前瞻性的战略预判与路径探索。白皮书提出了‘精准干预’‘课程嵌入’‘校社协同’等建议,为系统推进区域人工智能教育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卢锋说。
南京“先行先试”,为全国提供范例与思考
据南京市教育局二级巡视员潘东标介绍,该白皮书基于实证调研展开剖析,为构建具有中国经验的人工智能教育伦理、风险防控体系奠定了基础,对推动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纵深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南京市金陵中学实验小学校长何义田告诉记者,白皮书中的一些数据揭示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很有意思,也很有价值。比如“四年级”是一个关键期、窗口期,要多加强技术原理、提示词对话能力、批判性思维和数智伦理学术的、道德方面的判断与决策,都要加强。还有白皮书提出的提升AI素养的策略路径,如何与学科教学融合,如何制定校本化的AI使用指南,差异化的明确使用边界,哪些人鼓励应用,哪些方面限制使用,都让我们学校有了清晰的方向。包括如何构建人工智能育人生态,提升教师、家长以及整合社会资源,多元协同创设AI应用的环境,白皮书都有了科学、清晰的指导。他还坦言:“人工智能是新技术,人工智能教育是教育的新内容、新手段,需要全新育人观念和方式的转变,需要积极科学地探索,这份白皮书是我们一线学校开展人工智能教育的‘及时雨’式的指南,对整体提升南京基础教育人工智能教育水平起到引领支撑作用。”
作为南京市“先行先试”的又一成果,该白皮书兼具学术严谨性与实践指导性,既是一份翔实的区域性人工智能教育诊断书,更是一份面向未来的教育行动宣言。全国知名教育信息化专家、华东师范大学祝智庭教授认为,报告不仅具备高度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更为全国范围内开展中小学阶段的GenAI教育研究提供了重要范例与思考启示。“更为重要的是,报告对小学生 GenAI 素养的生成机制与发展路径进行了前瞻分析,揭示了年级演进规律、性别差异、家庭资本与学科属性等多重影响因素,并提出‘精准化干预’‘课程螺旋嵌人’与‘校社协同’三项战略建议。这些发现不仅回应了教育公平的新议题,也为构建小学阶段系统化 GenAI 教育体系提供了清晰方向。在全球教育加速智能化的浪潮中,我们需要的不仅是技术革新的速度,更是教育智慧的定力。”祝智庭教授表示。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葛灵丹
通讯员 吴昱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