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地质专家“透视”3500米地下,挖出110℃“地热宝藏”刷新纪录
2025-11-17 19:53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张宣  
1

水汽蒸腾而上、水面翻滚着密集的白色气泡、仅7分钟就能完全煮熟鸡蛋……这是记者在南通市如东县小洋口看到的震撼一幕。近日,我省省级矿地融合项目“江苏省重点地区清洁地热能源高效综合利用示范”取得关键进展。配套钻探工程“洋深1井”在如东小洋口顺利完钻,井深达3501.66米,创江苏省水热型地热井最深纪录;实测井底温度115.16℃,井口出水温度达108℃,单日出水量超过5360立方米,水温与水量两项关键指标均刷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地热勘查纪录。

“小洋口能形成如此高温的温泉,源于独特的地质条件与传热模式。”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基础地质研究所副所长邹鹏飞解释说:“这里地下深层存在带状型大断裂,相当于地底热源的‘输送管道’,能将地壳深部热量高效传导至浅层,同时地下发育的泥岩等渗透率低的岩层形成天然‘保温盖’,像锅盖一样锁住热量,避免温度散失。”这种传导加对流的复合传热模式,让小洋口的地热水温度远超江苏平均水平,“正常情况下,在江苏地区钻至400米水温一般只有20℃左右,而小洋口因深层热源和特殊地质结构,800米以下就能打出超76℃的热水,这次‘洋深1井’井口水温更是接近110℃,创下东南沿海区域地热温度新纪录。”

为精准定位地热资源,破解井位确定的核心难题,团队采用了多项先进地球物理探测技术。邹鹏飞透露,他们综合运用广域电磁法、全区多源电磁法和微动探测等技术,这些方法就像给地球做CT,能探测到5公里深处的地质结构,精准定位断裂带和富水区域。“我们借鉴了中南大学何继善院士团队的电磁探测方案,结合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的全区多源电磁法技术,这两种技术都曾获国家级奖项,探测精度高、深度广,再搭配微动探测技术,通过分析海浪、风力等产生的微小震动推断地下含水情况,三者结合实现了井位定位的精准化。”

谈及地热资源的后续利用,邹鹏飞介绍,我们将严格遵循“梯级开发、综合利用、从高温到低温、吃干榨尽”的原则,实现能源高效转化。他表示:“100℃左右的高温地热将优先用于地热发电,发电后的余热可进一步用于烘干、建筑供暖/制冷等领域;当水温降至40℃~60℃时,可用于设施农业供暖,提高大棚蔬菜、花卉等作物产量和品质;再经一次梯级利用后,40℃左右的温水将用于温泉康养项目,带动文旅康养产业发展。”其中,地热供暖对设施农业的助力尤为显著,相比传统锅炉供暖,成本将大幅降低,能有效提升农业生产效益。下一步,项目将结合小洋口已有中高温地热资源,围绕“地热发电—供暖/制冷—设施农业—文旅康养”等一体化梯级利用模式,强化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应用,探索适用于我国东部地区的中高温地热多场景综合利用路径,服务如东“全国绿色能源示范城”和零碳园区建设,为推动长三角区域新型能源体系建设提供江苏样板。

不过,地热产业发展仍面临多重阻碍。邹鹏飞坦言,当前我省地热企业面临双重压力,一方面运行成本过高,“目前地热开发企业需承担约12元/立方米的综合成本,其中10元/立方米为资源税,约2元/立方米为矿业权出让收益;而一口3000米深的地热井,投资动辄数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前期资金压力很大。”另一方面,地热矿业权与取水许可审批流程亟待优化。若不在税费和制度设计上“动手术”,很难充分释放这一绿色资源红利。

围绕这一痛点,他建议,在严格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前提下,结合北京、天津、山东等地实践经验,对地热资源税费实行分类、分用途差异化政策,“特别是对采用回灌方式、用于供暖、发电、设施农业等用途的地热项目,可研究给予资源税和相关费用减免,鼓励企业实施全回灌、长期稳定开发,既降低企业成本,又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同时,可以在省级层面进一步优化地热矿业权出让和取水许可审批流程,探索地热采矿许可证与取水许可证联合审批模式,缩短审批时限,让优质项目“能上、快上、上得好”。

“我们将立足江苏资源禀赋,持续深化基础地质调查和关键技术攻关,推动地热资源‘摸得清、算得明、用得好’。”邹鹏飞说,将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部署要求,因地制宜开发地热能,助力全省地热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贡献“地质力量”。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张宣 文/摄 通讯员 陈娟

标签:
责编:王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