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国家大剧院·歌剧院星光璀璨,由江苏省文投集团策划、江苏大剧院出品的原创舞蹈剧场《春之祭》迎来了2025巡演收官之夜。幕落之时,舞者走入观众席。台上台下,身影交错,呼吸同频。百年与一瞬的界限在此消融,对真理的求索与当下的凝视,共振不绝。
1913年,巴黎。留法青年的身影穿行于巴黎的咖啡馆与沙龙,在古典的庄重与先锋的狂想中汲取灵感。新与旧撕裂、中与西碰撞、现实与梦境交织,他们在时代的激流中执炬前行。手稿堆叠,曲谱漫卷,当最后一缕音乐消散在剧场中,未竟的追寻依然在舞台上回响,在古典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激荡中,寻得自我坐标。
2025年,舞蹈剧场《春之祭》从南京启程,开启长达一年的巡演之旅。途经苏州、沈阳、南通、重庆、西安、武汉、杭州、广州、上海、天津,终抵北京。伴随巡演,《春之祭》特别策划了“漂流瓶”活动,从苏州站启程,至北京收官落幕。观众在明信片上写下观剧感受,投入信箱,由下一站的观众亲手开启。
巡演一路,亦是对话一路。导演李超深有感触:“令我欣慰的是,《春之祭》依然保持着百年前那种先锋姿态。随着演出体量的增加,作品在发酵中逐渐为更多人所理解,越来越多人开始认同‘舞蹈剧场’这一形式,关注《春之祭》这一题材。更让我感到荣幸的是,通过这部作品,更多观众认识了林风眠、梅兰芳、徐悲鸿等艺术先驱。有人说:‘如果你是创作者,你应该去看《春之祭》。’这让我意识到,这个题材、这些触动我的声音,在百年之后依然能在社会中激起回响,连接先驱的身影与当下的青年创作者。这令我倍感幸福。”
“这是一部极为‘另类’的舞剧。我认为中国的舞台正需要这样的表达,而江苏大剧院与李超导演率先做到了这一点。”中国舞蹈家协会成员、《舞蹈》杂志社编辑梁戈逻表示,“从作品本身来看,《春之祭》与《波莱罗》一样,是世界舞蹈领域的两座高峰,如同艺术界的‘哥德巴赫猜想’,是所有编舞家在某个阶段都渴望挑战的经典。李超导演找到了一个极佳的切入点。《春之祭》就像一场全球编舞家的‘命题创作’,关键在于如何做出不同的解读、展现独特的思考。”
舞台剧评论人刘华平认为,舞蹈剧场《春之祭》是一部信息密集、能量丰沛的作品。舞台呈现极具感染力——轮船的轰鸣象征着他们被抛入一个全新而陌生的环境;沙龙中的文化交融场景令人印象深刻,精准传递出那一代人所经历的现代世界观与艺术观的洗礼。徐悲鸿、林风眠、徐志摩等艺术先驱的身影一一浮现,既是在讲述百年前的故事,也承载着编导对那个时代的深情回望。舞者的动作语汇充满力量,艺术家们在求学过程中的痛苦与求索,皆转化为极具表现力的肢体语言。尾声部分虽篇幅不长,但音乐与戏剧的张力直击心灵。当舞者走向观众席,立于众人之前,仿佛完成了一场精神的仪式——他们告别旧我,历经世界艺术的洗礼,最终走向属于自己的艺术人生。
观众李娟分享道:“整个舞台没有温柔的春意,只有撕裂寒冬的决绝。这正是《春之祭》献祭仪式的核心——毁灭与新生共存。从开场压抑的氛围,到群舞环绕舞台奔跑、彼此牵引,再到灯光骤亮,呈现出一种‘共生’的意象。最令我震撼的,是那段古典配乐与舞台节奏的完美同步:舞者的呼吸、念白、动作,与乐器演奏高度同频。那不仅是艺术的表达,更是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执着。走出剧场,心情久久不能平复。我渴望重新阅读导演与编剧的创作阐述,带着今晚震撼的细节,再次深入感受这部作品的魅力——它不仅是一场演出,更是一场精神的洗礼。”
随着《春之祭》巡演的圆满落幕,这部作品所引发的艺术思考仍在回响。江苏大剧院总经理、舞蹈剧场《春之祭》出品人廖屹表示:“《春之祭》仍是一部长青的作品。明年,我们将在现有基础上继续打磨提升,以更好的形态呈现在观众面前。”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王慧 通讯员 李来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