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正逐步站上新的风口。
一
近日,多家媒体聚焦江苏相关场景。
11月11日,央广网、中国日报、新华网等多家央媒聚焦苏州,2025年江苏省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大会暨首届人工智能OPC大会上正式提出“OPC(One Person Company)”理念,向全球发出创新邀约,开启“个人+AI员工即公司”的超级个体时代。
据中国新闻网的报道,在常州微亿智造的实验室里,一款工业具身智能机器人正在调试性能,完成各类制造工序。它的“大脑”在上海,制造在江苏,融合了前者的算法研发能力与后者的制造优势。
《浙江日报》在关于2025年数字长三角发展大会的报道中,也提到:常州以AI赋能电池产业,不仅使检测效率提升了60%,更将电芯失效率降至十亿分之一。“比特经济驱动瓦特经济”,正在催生一场生产力革命。
《新华日报》则在第八届进博会现场捕捉到一个生动的细节:工作人员轻触控制面板,展区模拟卧室的灯光缓缓调至暖黄色,空气湿度悄然稳定在45%的舒适区间,细微的新风气流带着清新感萦绕周身——这套六恒气候站系统的研发创意与核心技术,全部来自苏州的研发团队。
……
什么是“人工智能+”?简单而言,就是将人工智能技术与各行各业深度融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一种理念与实践。国家发展改革委创新驱动发展中心副主任徐彬曾在采访中表示,当前,人工智能产业已步入全球格局重塑的关键阶段。
在此背景下可以说,人工智能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将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深度绑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全面实施“人工智能+”行动,以人工智能引领科研范式变革,加强人工智能同产业发展、文化建设、民生保障、社会治理相结合,抢占人工智能产业应用制高点,全方位赋能千行百业。
二
“北京西路瞭望”注意到,面对新一轮的时代浪潮,各省市已纷纷出招:北京谋划率先建设AI原生城市,推动本市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和应用高地;上海正在组织“人工智能+”行动项目申报工作,发力人工智能高地建设,浙江计划初步建成“人工智能+科学”的算力、数据和模型底座,构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赋能科学研究高地……
当“人工智能+”从概念走向行动,对肩负“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建设重任的江苏而言,发展“人工智能+”已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不是“未来时”而是“现在时”。而江苏,正在寻找自己的突破路径。
据新华日报报道,11月6日,江苏省委书记信长星在苏州调研时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工智能的重要论述,全面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强化创新驱动,突出应用导向,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那么,在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跑道上,江苏的优势在哪里,突破点可能在哪里?一组最新数据或许能给出答案。
制造业是江苏的突出优势。2024年江苏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约为35.3%,保持基本稳定,居全国首位;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达89.0,连续四年全国第一;两化融合发展水平为69.2,连续十年全国第一。其体系完整、门类齐全,为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提供了丰富场,各地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为“AI+产业”融合开辟了广阔空间。
在科教人才方面,江苏同样实力雄厚。目前全省共有16所“双一流”高校,全国第二。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在计算机、数学等基础学科方面实力突出,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无锡先进技术研究院等科研机构集聚了丰富的创新资源。今年3月,江苏省教育厅发布通知,拟在全省立项建设15个省级人工智能学院,进一步夯实人才支撑。
此外,江苏的数字经济基础扎实,创新生态活跃。今年前三季度,江苏开源社区、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加速应用,数字经济规模持续壮大。1—9月,全省规上数字核心产品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3%,增速高于规上工业3.5个百分点;1—8月,规上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营收同比分别增长15%和11.1%。2024年,江苏高新技术企业超过5.7万家,50家企业入围中国独角兽榜单,占比达13.3%;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8万家,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1%,对规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达27.8%。
三
有国家战略指引,有产业与创新根基支撑,面对机遇,江苏从何处入手?
“北京西路瞭望”留意到,在人型机器人等领域,江苏已有一些不错的探索成果: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据不完全统计,超30家江苏相关企业亮相,其中约20家发布了人形机器人整机新品。来自江苏的魔法原子、乐聚、云幕智能等多家整机厂商以及南京因克斯等供应链企业,今年预期营收将过亿元。同时,南京海关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5月,江苏出口工业机器人6.9亿元,同比增长90%。江苏正成为机器人市场高速发展的推进者和受益者。
产业一片蓝海,还有哪些领域江苏可能有比较优势?“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江苏大有可为。”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轩诗宇在接受北京西路瞭望采访时表示,江苏制造业发达,使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可以实现对产线产品的异常检测,提升产品的良品率。而基于大数据的供应链优化能降低库存成本。通过结合具身智能技术,可以实现工业机器人,显著降低工业生产各个环节的人力成本,提升自动化程度。同时,江苏作为船舶制造大省,可应用AI进行智能设计、焊接机器人、航行路径优化,提升建造效率与安全水平。
当人工智能遇上江苏制造,加的是竞争力,融的是新生态,创的是未来,江苏有机会也有能力。“北京西路瞭望”观察到,江苏各地已在积极行动,因地制宜探索专属发展路径:南京计划围绕算法、算力、数据、应用和生态系统进行布局。苏州目标到2026年集聚人工智能企业超3000家,智能经济产业核心规模年均增长超20%;无锡在全国率先发布“无锡新型城市算力中心”;依托雄厚的新能源产业基础的常州计划建设16个细分方向的人工智能示范场景……
人工智能时代的大幕刚刚拉开,江苏力量正在悄然汇聚。这片土地上扎实的努力,值得期待。
撰稿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陈珺璐
图片 视觉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