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位执着于录制“一段干净鹤鸣”的野外录音师,遇见一位在湿地守望父亲归来的巡护员,他们会碰撞出怎样的故事?近日,“轻舟计划”孵化的短片《候鸟人》在第38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亮相,讲述了野外录音师林北辰为追寻最干净的丹顶鹤鸣来到盐城湿地,与本地巡护员周婉同行,在巡护与等待之间,他们逐渐听见彼此的心声的故事。近日,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与主创团队深入对话,揭开这部作品的创作面纱。
从“半命题作文”到触及城市“呼吸感”
在中国众多城市中,为何独独将目光聚焦于盐城?《候鸟人》的诞生,始于一场名为“轻舟计划·盐城篇”的剧本征集。
“这可以说是一次‘半命题作文’,”《候鸟人》制片人成亚妹坦言,“但当我们真正入围并踏上盐城进行采风时,最初的‘任务感’被强烈的现场冲击所取代。”
盐城以其在现代化进程中依然保留的强烈自然“呼吸感”,击中了每一位初来者。这里是江苏省海岸湿地的最长延伸,也是千年海盐文化的活态载体。这种双重身份,使其超越了单纯的地理概念,成为讲述中国生态文明故事的绝佳样本。
“它的生态原貌比想象更震撼,”导演徐伊宁分享道,“在鸟鸣环绕下喝咖啡,跟鸟研中心老师学认黑嘴鸥,通过望远镜看见成群候鸟振翅高飞……这些瞬间仿佛直接印刻进记忆深处。”然而,比自然景观更打动团队的,是这座城市内在的生命力——一种人与自然深度对话后形成的独特气质。
以“声音”为隐喻,构建情感与生态的共鸣
《候鸟人》的核心叙事线索,是一条“声音的路”。故事跟随录音师林北辰的视角展开,他从执拗追逐纯粹的“声音标本”,最终走向理解并接纳环境中所有声音混杂而成的“生命合奏”。
“我们希望影片传递的核心情感,不完全是治愈或乡愁,而更像一次心灵的清创——让观众在承认伤痛与缺憾之后,看到连接与延续的另一种可能。”成亚妹如此阐述影片的情感基调。
为了构建这种独特的氛围,他们在视听语言上做了极致化的设计,比如,影片构筑了清晰的声音叙事弧:开场是林北辰耳机里各种孤立的环境音,象征他的疏离。随着剧情推进,风声、潮水、虫鸣等环境音逐渐增强并“侵入”他的耳机,直至结尾,周婉的口哨、鹤唳、风潮浑然一体,形成他最终录下的、无法被分割的“生命合奏”。
从“明信片”到“生命共同体”的盐城赋魂
在挖掘盐城故事的过程中,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突破常规宣传片的范式。
“初期调研时,我们发现多数影像资料都停留在风光展示,缺少情感温度。”主创团队回忆道。真正的转折点发生在他们走进真实护鹤人家庭的那一刻。
“我们听到许多真实故事:有人几十年如一日记潮位、认足迹,有人凌晨三点下滩救伤鸟。而当他们提到像徐秀娟那样把青春和生命留在候鸟身边的人时,没有煽情,只是很自然地说一句‘前面的人都那样,我们不能差太多。’”正是这句话,让主创团队意识到盐城的灵魂不在景观,而在一种延续的接力中。
因此,影片中的人物形象——当代巡护员周婉、“候鸟式”创作者林北辰,以及通过遗物存在的父亲——都是在大量真实接触后生长出来的。他们代表了不同代际、不同身份的人与这片土地的联结方式。
《候鸟人》以盐城为镜,照见了每一个现代人寻找心灵栖息地的旅程。它用镜头与声场,完成了一场关于失去、守护与希望的深沉对话。“当你再听到风、鸟、潮水,或是一句再普通不过的‘今天怎么样’,会想起盐城湿地上那个清晨,想起有人用一生在替这些声音不被淹没。”徐伊宁说。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周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