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读城”行动,常州构建全域文化解读新体系
2025-11-16 21:07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徐维庆  
1

龙城初冬,文脉涌动。

11月16日,常州市“读城”行动在修缮一新的天宁区萃园新时代文明实践点正式启动。这场以“溯城寻脉·走读常州”为主题的文化盛宴,不仅发布了系统性的“读城”行动方案,更创新推出了“城市领读人”计划和六大主题巴士线路,标志着这座千年古城在文化传承与创新表达上迈出了全新步伐。

五大维度解码城市基因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常州素有“千载读书地”美誉。此次发布的《常州市“读城”行动方案》,首次从建筑、地名、老字号、书籍、光影五个维度,系统构建起城市文化解读体系。

“建筑是可触摸的历史,地名是活着的记忆,老字号是舌尖上的乡愁,书籍是文脉的载体,光影是时代的映照。”主办方在发布现场表示,这五个维度涵盖了城市文化的物质与非物质层面,让市民能够全方位、沉浸式地读懂常州。

具体而言,“建筑里的常州”将组织城市漫步、老建筑写生和AR园林导览;“地名里的常州”通过沙龙讲座和文旅游径,解锁老地名背后的历史密码;“老字号里的常州”借助热销大集和探店推介,激活传统品牌新活力;“书籍里的常州”依托东坡文化联盟和作家驻村计划,打造文学IP;“光影里的常州”则以电影惠民和数字艺术展,重构城市影像记忆。

主题巴士串联文脉轨迹

作为本次行动的重要载体,六条“读城”主题巴士线路的正式发车,成为现场最受关注的亮点。这些线路以“文脉寻根”“匠心非遗”“运河风情”“美丽乡村”“长江赏秋”“工业遗存”为主题,精心串联起常州的文化地标。

从线路规划图看到,1号线从武进博物馆出发,展现“吴韵楚风”历史文脉;4号线串联牟家村、焦溪古镇、舜山小镇和青果巷,勾勒“古韵今风”城市脉络;6号线以蓝豹工厂为起点,展现从近代工业到工业文旅的转型历程。每条线路都是一条文化探秘路径,让市民在乘车漫步中完成时空穿越。

11月16日至12月31日期间的每周六、日,市民可通过“乐享常州”平台预约免费乘车,参与这场持续一个半月的深度城市探索。

构建文脉体系,提升“软环境”品质。现场发布的“城市领读人”引领全民阅读计划,更以现代的方式,创新的举措,汇聚地方文史专家、金牌导游、媒体人、网络名人和青年志愿者五支力量,构建起专业化、多元化的文化传播矩阵。

“每位领读人都是城市文化的传播节点。”项目策划人介绍,文史专家担任“深度解构者”,通过“青果思享会”等品牌活动提供权威解读;金牌导游化身“城事叙述人”,设计个性化主题游径;媒体人作为“专题策划师”,用文字和镜头记录城市蝶变;网络名人成为“风潮体验官”,以年轻化语言实现破圈传播;青年志愿者则担当“青春传‘城’人”,在社交媒体传递青年声量。

文化惠民浸润城市生活

为推动文化成果全民共享,“读城”行动同步推出了涵盖交通、观影、购书、消费的定制大礼包,实现文化惠民与城市导流的有机结合。

礼包中包含6000次地铁免费乘坐权益、滴滴出行专项优惠券、2000张电影消费券、新华书店购书满减券及老字号探店优惠等。这些福利不仅降低了市民的参与门槛,更通过“文化+消费”的模式激活了城市经济。

“让文化融入生活,让阅读成为习惯。”常州市文广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种设计旨在通过实惠性福利吸引市民走出家门,在行走中读懂常州,在体验中增强文化认同。

仪式现场,江苏省现代美术馆菱溪分馆同步揭牌,常州代表性建筑图片展、《常州地名文化遗产》新书发布、老字号大集及非遗展演等活动同步举行,为市民打造了一站式文化体验空间。

专家认为,常州“读城”行动通过体系化设计、场景化打造、全民化参与,探索出了一条历史文化名城活态传承的新路径,为推进江苏文化强省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基层实践。

这个冬天,文脉在常州扎得更深,更与当代交融,演绎出新的传承。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徐维庆

标签:
责编:范玉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