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第31届中国纪录片学术盛典在江南水乡无锡荡口古镇拉开帷幕。由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江苏省文联、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联合主办,这场被誉为“纪录片界奥斯卡”的行业盛会,吸引了近300位来自全国各地的创作者、学者与媒体代表齐聚一堂,共话新时代纪录片的创作路径、技术革新与国际表达。
作为国内创办最早、规格最高、影响力最广的专业纪录片平台,本届盛典共征集作品逾千部,数量再创新高。最终推选出涵盖微纪录片、栏目、短片、长片、系列片等五大类别的“十佳”“十优”及“好作品”,并颁发多项个人与机构荣誉,全面呈现中国纪录片年度创作的广度与深度。
重大题材如何“大”而有“味”?答案藏在细节里
“重大题材因何而大?因何而重?”这一问题成为本届盛典的热议焦点。
国家广电总局数据显示,截至10月,全国卫视频道今年已播出纪录片1047部,总时长超3.9万小时,收视规模达715亿人次,同比增长9.3%。其中,7月至10月集中推出的抗战题材纪录片2200余集,收视规模达19亿人次。
面对重大革命历史题材长期存在的“题材重复”“大部头扎堆”“观众黏性不足”等问题,中国视协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副会长、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七研究部原副主任张军锋指出,必须推动从宏大叙事向微观叙事转型,让厚重历史真正“可感、可触、可亲”。
中央新影集团副总经理、发现纪实传媒董事长池建新进一步阐释:“‘重大’的核心在于意义重大、传播重大。越是重大题材,越要‘大题小做、大题细做、大题鲜活地做’。”
——“小做”,是在宏大主题中寻找具体切口;
——“细做”,是深挖人物语言、动作、表情等细节,以真实打动人心;
——“鲜活地做”,则是摒弃文件式表达,用生动故事承载深刻思想。
央视导演夏蒙以《红相册》为例印证这一理念:不再“高举高打”,而是聚焦领袖的一双旧鞋、一封家书,“从平凡细节里照见伟人情怀”。在他看来,纪录片人的初心,就是“讲有温度的历史,讲历史的细节”。
这种“微观切入、情感共鸣”的创作哲学,正成为行业共识。《早餐中国》总导演坦言:“过分崇尚‘大’,容易空洞。我们专注做‘小’——每集7分钟,只拍一家非连锁小店,却从小处开出一个丰富的世界。”
技术赋能+人文内核,纪录片迎来“长尾时代”
随着AI、8K、卫星遥感等技术深度介入,纪录片创作边界不断拓展。
中国首部太空实拍纪录电影《窗外是蓝星》,由航天员亲自执镜,在轨拍摄183天,用国产8K设备记录空间站日常;《秘境深处》则融合显微摄影与遥感影像,重构人与自然的距离。爱奇艺纪录片频道高级总监宁玉琪透露,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已在《史记2》等项目中试水,用于降低制作成本、提升叙事效率。
但技术终究是工具。国家广电总局广播电视规划院副院长滕勇强调:“优质纪录片具有显著长尾效应——知识含金量、极致画面感、生活烟火气和心灵抚慰力,才是观众反复点播、追更的核心动力。”
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自然地理类、历史人文类和社会现实类纪录片包揽收视前三,反映出观众在信息获取之外,对知识、审美与精神慰藉的深层渴求。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杨乘虎进一步指出,“纪录片+”正成为赋能千行百业的“超级名片”:从《人生一串》到《舌尖上的中国4》,美食纪录片不仅触达5.9亿观众,更衍生出线下体验店,实现文化、商业与文旅的深度融合。
讲好中国故事,需要“他者视角”与全球共鸣
如何让中国故事真正“走出去”?多位创作者不约而同提到:跨文化传播的关键,在于找到人类共通的情感与价值。
《李叔同》总导演黄小裕将创作视为“历史的侦探工作”,团队走访海内外20余城,通过严谨考证与“旧影复刻”式再现,不仅吸引年轻观众,还推动了学术新发现。她认为:“真实的故事内核+普世的人文精神,是跨越文化隔阂的桥梁。”
江苏广电国际传播部副主任杨阳则以获奖作品《沿着运河看中国》为例,邀请外国学者担任主持人,“以其‘他者’视角发问与解读,成为跨文化沟通的有效抓手”。
而《飞来峰》导演焦征远选择以“微笑”为线索,串联江南石窟文化,“把中华文明的基因转化为可感知的视觉符号”,在全球生态与人文议题中寻找共鸣点。
对此,广东财经大学贾毅教授总结道:“人机协同将成为新常态,但技术永远无法替代创作者的人文情怀。”
站在“十五五”起点,纪录片肩负时代使命
站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的起点,纪录片被赋予更高使命。
中国视协副主席、纪录片学术委员会会长范宗钗强调,广大纪录片工作者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用真实生动的影像记录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精神风貌,创作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精品力作,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中国视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高健则指出,纪录片创作应聚焦科技创新这一核心引擎,积极探索微纪录、互动影像、沉浸式表达等多元形态,构建大屏小屏联动、线上线下融合的立体传播矩阵,“让纪实影像不仅走近大众,更能走向世界”。
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祝燕南进一步阐释这一使命:“紧扣16个‘强国’战略,记录中国人民创造人类历史奇迹的奋斗历程,讲述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担当——这是全体纪录片人的历史性任务。”
江苏省广电总台台长葛莱则看到更广阔的蓝海:“当科技浪潮重塑传播格局,内容突破边界、渠道多元拓展、运营模式升级——纪录片正迎来新一轮黄金机遇期。”
无锡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秋峰表示,无锡将持续深化“文艺+科技”融合,优化影视生态,打造纪录片创作高地,并已推出《文脉春秋》《食鲜江南》等优秀作品。
当晚,“金荔枝之夜”在荡口古镇花笑池畔璀璨上演。在这场光影与思想交织的盛会中,中国纪录片人正以细腻的镜头、创新的表达与坚定的文化自觉,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国家相册”。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陈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