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奔涌着千年文脉,黄海激荡着时代潮音,江苏这片浸润着开放基因的土地,始终以蓬勃姿态书写着与世界相拥的篇章。从外资企业的集群生长到外贸军团的逆风翱翔,从制度创新的破壁前行到政企同心的聚力攻坚,每一寸土地都跳动着活力的脉搏,每一个场景都诠释着中国开放的深度与广度。
9月17日,江苏友奥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一批移动空调源源不断地从产线上落地,这些产品将从常州出发,穿越太平洋和大西洋,抵达北美、欧洲的连锁商场。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邵丹 摄
9月21日,巴拿马籍液化天然气运输船“卡米拉”轮停在中海油盐城“绿能港”接卸码头,这里是全国最大的液化天然气能源枢纽站,年处理600万吨LNG,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3764万吨。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陈俨 摄
外资在此扎根成林。中德(太仓)中小企业合作示范区内,数百家中外企业抱团共生,织就 “链式发展” 的繁茂图景;中瑞(常州)国际产业创新园里,完善的产业配套让外资企业安心加码,全链条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让外资企业创新无忧,为中国吸引外资树立起标杆。
10月21日,金东纸业(江苏)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的工人在忙碌。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郎从柳 摄
10月31日,徐工集团组装车间,工人在对XDE200型200吨级矿用卡车进行组装调试。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范俊彦 摄
9月16日,太仓港一片繁忙。2025年1至8月份,太仓港完成货物吞吐量1.99亿吨,同比增长7.9%,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完成8659万吨,同比增长11.7%,汽车、电池、光伏“新三样”出口超50万标箱,同比增长45%。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陈俨 摄
9月16日,雅迪无锡基地,新款电动车批量生产中,14条生产线,年产量超300万辆。经过20多年发展,锡山电动车产业已成为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家级特色产业集群,电动车国内十强有6家在这里建厂。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邵丹 摄
外贸在此破浪前行。面对全球经济的风高浪急,企业不再满足于单一产品出海,而是主动布局海外研产基地,跨境电商直播间里,24 小时不熄的灯光照亮 “江苏制造” 的出海之路,新能源汽车、高端机电产品带着中国智慧,在全球价值链中稳步攀升。
9月18日,扬州,扬杰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车间内的智能化生产线,设备自动运转,技术工人正有条不紊地穿梭其中。该企业致力于功率半导体产品的研发与创新,是国内极少数深度垂直一体化全产业链(IDM)企业。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邵丹 摄
淮安市,宁淮智能制造产业园内,中科煜宸技术工人正在调试激光3D打印设备。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范俊彦 摄
活力源于政企同心的交响。政府以精准政策为笔,绘就助企发展的温暖画卷:“一企一专员” 的贴心服务化解企业难题,融资授信的及时雨滋润中小企业成长,通关改革的加速度畅通物流血脉,展销活动的桥梁打通内销堵点。政策温度与企业闯劲同频共振,让江苏外贸在风雨中始终稳舵前行。
9月20日,南京康尼机电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用于轨道交通列车的门系统产品接连下线。据了解,全球轨道交通,每三套门系统中就有一套来自康尼机电。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邵丹 摄
10月23日,“活力中国调研行”采访团在江苏华艺时装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参观中国首条非遗扎染智能机器人生产线,该公司曾获评“中国扎染文化传承企业”“江苏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等称号。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郎从柳 摄
走马开放江苏,见产业之兴、制度之优、格局之阔。这里的每一次增资、每一票订单、每一项创新,都是中国高水平开放的生动注脚,这片土地上的每一次突破、每一份收获,都在向世界展现一个生机盎然、砥砺前行的活力中国!
策划:田梅 肖勇
文字:付奇
摄影:邵丹 郎从柳 陈俨 范俊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