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时论|治理文风之弊,不能止步于整治公文抄袭
2025-11-12 22:13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朱绍岳  
1

整治公文抄袭,各地近期动作频频。内蒙古、青海、广西、甘肃、陕西等多省区推进公文抄袭问题专项整治,并强调,要深刻认识到公文抄袭的危害性,杜绝“材料搬家”“数据拼凑”“旧稿翻新”等行为,对抄袭公文行为严肃处置。

公文抄袭确属应当纠正的不正之风,需要及时刹车。但公文抄袭之弊背后,折射出的是文风、作风问题。

公文,是传达政策、部署工作的重要载体,其内容应当反映问题、指导实践,必须言之有物。但一些地方在发布相关政策文件时,却并没有发挥公文应有的效果,反而四处拼凑,变成了空话套话的堆砌,自说自话、不顾实际,不理群众心声。

公文抄袭,初看起来,是部分写作者疏于学习、一时犯懒,不肯在工作上用心动脑。但细细想来,一些公文能够在不同部门、不同领域、不同地区内得到“传抄”,是不是可以就此认为,乃是因为这部分的公文本就无多大可读性、无多少针对性?如果文章内容结合具体实际、切中肯綮,又怎么能够简单地被“一抄了之”?一地一时的情况千差万别,又如何能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公文”?

刹住公文抄袭的车,不能完全将板子拍到具体工作人员身上。基层工作千头万绪、繁复庞杂,这时候,如果脱离基层实际,拍脑袋抛出“既要又要”的空泛要求,又或是要求事事见文章、层层再加码,必然导致“为发文而发文”,在任务繁重、时间紧迫的情况下,内容写作上也自然就偷懒耍滑、照搬照抄了。到头来,本意为了提升工作效率、精准指导工作的文章,却反而大而无当,让人如坠雾里、不知所云。这样的公文抄来抄去,只会让本就稀缺的人员和精力不断空转。

毛泽东同志在《整顿党的作风》中指出:“学风和文风也都是党的作风,都是党风。”诚哉斯言。语言是逻辑的延伸,是政治的工具,我们借助语言表达自我、建立秩序、定义世界。一篇文章的风格,能够体现出我们干事创业的态度。好的语言和文字,能够穿透纸面、直抵人心。毛泽东同志当年的文章,如今读来仍然让人觉得生动形象、拍案叫绝。靠的是什么?是朴素而传神的笔触下,蕴藏着真实的力量。

改文风,不能只盯着一两篇文章下手。文风和我们的作风党风紧密相连。平时工作总爱绕弯子、讲套话,实际对基层工作并没有熟稔于心,日子一长,笔头也自然有样学样、跟着“学坏”:文章穿靴戴帽、大而无当,对于具体情况多半遮遮掩掩。如果平时工作里就是雷厉风行、干脆利落的风格,对于一线实情了然于胸,写文章的时候也就自然一针见血、字字珠玑。试想,这种情况下撰写公文还需要抄吗?恐怕是下笔有如泉涌。这样的文章,不过是日常工作状态的投射罢了。

从改文风出发,而不能止步于文风。文字是成型的语言,是凝固的理念和思想,是落于纸面的党风。把改文风落到改“做事”上,动真用劲去把事情做实做到位,公文抄袭之风,自会被连根拔起。

(朱绍岳)

标签:
责编:孟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