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昌平区一副区长的亲身体验引发热议。在北京沙河地铁站,早高峰拥堵已成常态。多达2.6万乘客加近万辆非机动车不规则停放在路边,停车难、行路堵成了通勤族的心病。为深入了解矛盾与诉求,昌平区副区长实地挑战5分钟找车位,却遭“三连拒”,引发不少群众感慨“好像在看自己的通勤日常”。
副区长的体验,清晰照见了“停车难”。从节目视频中能够看到,尽管有引导员指引群众停车,但是在通勤高峰期,仍然很难有序安排群众停好车。除了日益增长的非机动车数量、愈发紧张的城市空间,两相对比凸显的供需矛盾外,一些共享单车、快递外卖车辆的违规停放,也是停车难的重要诱因。
“区长体验”式的调查研究,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一招。这种“在场式”的发现查摆问题、寻找源头的工作方法,不仅大幅压缩了问题从“群众抱怨”到“治理响应”的传导链条,更将原本模糊的民生痛点,直观精准地推至基层治理的聚光灯下。让原本躺在汇报文件中的问题,变成了具象化的生动体验。而由领导牵头的现场办公方式,也将原本分散的整改动作拧成一股力,从“副区长停车难”的具体场景出发,系统性疏通堵点、完善机制,让问题整改不再“打乱仗”。
不过仍需指出,这些问题,不能完全依赖政府单方力量去推动和解决,还需要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进来。如果仅仅依赖政府工作人员单方面的体验,才能“看见”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才能推动事情加速解决,那么,这种情况往往比“停不下”更值得思考。
在城市非机动车停放问题的治理中,一些平台车辆的秩序整治是不可绕过的关键所在。用车企业的人员车辆,本质上是“公共资源的使用者”,而非简单的商品和服务提供者。因此,在非机动车的停放问题上,企业与互联网平台绝非“旁观者”,反而是社会停车秩序的成本共担者。若一些责任主体只享受规模扩张的红利,却不承担停放管理的成本,最终只会让“共享便利”异化为“共享负担”,这不仅是对城市治理的挑战,更是对企业社会责任感的拷问。当然,这并非是对企业的苛责和施压。相反,让企业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来,既是以共商共治推动城市基层治理创新的题中之义,也利于企业了解用户想法、获得及时有效反馈。
事实上,“停车难”折射的治理命题远不止于此。大城市停车难、“最后一公里”通勤压力大,已不是新鲜话题。但为何这些民生痛点,经常需要等到“领导体验”才能被直观呈现?或许其背后暴露的,恰恰是我们工作方法中,问题感知和查摆机制的深层短板——群众的日常抱怨为何总在层层上报中衰减?小问题为何总要积累成“被看见”的大矛盾?
基层治理中,“体验式”的调研确有必要,它能快速打通部分问题堵点,让被忽视的痛点“浮出水面”。但本质上,这更像基层治理的“应急补丁”,而非“长效药方”。对问题的感性认知固然能让人直观感受到严重性,但查摆问题若总依赖“运动式感知”,不仅消耗基层干部大量精力,更难实现精准覆盖。
仔细想来,真正的关键在于:群众的抱怨与诉求,理当通过常态化机制第一时间被传递、被看见,而非等到“上级关注”才被重视。若问题查摆始终依赖“自上而下”的感知,不仅耗费大量行政资源,更会消解基层治理的主动性与敏锐性。一言以蔽之,比“领导看见”更重要的,是“系统看见”;比“突击解决”更长效的,是“源头治理”。
(朱绍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