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入职一两天就“意外受伤”,拿着医疗单据狮子大开口要赔偿,不满足要求就纠缠哄闹、滞留滋扰——建筑行业里这个名为工地“旅行团”的“劳务碰瓷”组织,近日被依法严惩。常州市中级人民法院11月12日公布,该团伙37名成员因犯敲诈勒索罪,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六年六个月至拘役五个月不等,并处以5万元至4000元不等罚金。这个流窜多市作案40起、涉案金额达33万元的犯罪团伙,最终为自己的恶劣行径付出了法律代价。
2023年12月,常州市武进区某工地负责人通过网络平台招聘了4名水电工,领头的沈某、俞某起初表现得熟练又专业。可没想到开工第二天,俞某就从升降车上“摔”了下来,沈某随即带着浓厚的方言报警,声称工友受伤而包工头拒绝支付医疗费。民警赶到现场调解时,沈某手持各类医疗单据,大声叫嚷着索要3万元赔偿,还带着工人堵在项目部办公室讨要说法。而一旁“受伤”的俞某趴在地上,眼神飘忽,当民警提议叫救护车去医院重新检查时,两人却犹犹豫豫,始终不肯去医院,一心只想着要一次性赔偿。
让民警起疑的是,调解过程中,沈某对《工伤保险条例》的熟悉程度远超普通工人。带着这份警觉,民警回所后调取了沈某的警情记录,发现这个号码竟关联着几十起类似的报警记录,均是在不同工地发生的讨薪或索赔纠纷。顺着这条线索深挖,一个涉及37人、流窜多省市作案的“劳务碰瓷”团伙逐渐浮出水面。
经查,2021年3月至2023年11月间,沈某、俞某等人以地缘、亲属、朋友关系为纽带,纠集大批“老乡”组成多个固定团伙,号称“旅行团”。他们通过网络招聘平台、微信招工群等途径假意应聘水电工,组团前往常州、苏州、无锡、南京及浙江杭州等地的建筑工地“入职”。之所以被称为“旅行团”,是因为他们工作时间极短,甚至不用干活就能靠闹事索要钱财,如同“一日游”般流窜作案。
该团伙分工明确,作案套路成熟。抵达工地一两天后,便会安排成员通过旷工、不服从管理、故意假摔等方式制造矛盾,迫使招工方不予聘用或解除聘用。随后,他们就会借机提出支付赔偿费、误工费、加油费等无理要求,每次金额从几百元到几万元不等。若招工方拒绝,团伙成员就会采取纠缠哄闹、滞留滋扰、威胁辱骂、扬言上访等“软暴力”手段施压。招工方往往因担心延误工期、影响商业形象和引发负面舆情,被迫同意支付费用,而所得钱款会由参与成员平分。
某科技公司车间主任陈某证实,2022年1月,公司从网上招聘了17名该团伙的“水电工”,这些人上班没几天就消极怠工、不服从管理,故意制造矛盾逼迫辞退并索要费用,遭到拒绝后又跑到总公司闹事,直接导致工程延期,险些影响公司上市。另一位承接住宅楼工地项目的顾先生也坦言,因该团伙在工地闹事要钱,承包方对其团队印象极差,一期水电工程完工后,二期项目直接终止了合作。
此外,该团伙的行为还对招聘网站造成了不小的负面影响。据了解,沈某等人使用161个账户在某网络招聘平台应聘,被15名客户投诉22次。该平台安全部负责人吴某表示,这类敲诈勒索行为严重损害了公司信誉,导致有效客户流失,直接影响了公司的整体经济效益。最终,该团伙37名成员因犯敲诈勒索罪被常州经开区人民法院依法判刑。
通讯员 何薇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顾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