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说|故宫百年展上,这几件国宝“来自”江苏
2025-11-12 14:39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于锋  
1

“百年守护——从紫禁城到故宫博物院”大展是今年国内文博界最受关注的展览之一。该大展分为“一脉文渊”“百年传承”“万千气象”三个单元,通过200件(套)珍贵文物文献,展现故宫博物院百年发展历程和建设成果。多件重要展品来自江苏,或与江苏的文化名人有着密切关系。

“百年守护——从紫禁城到故宫博物院”大展 新华社图

东晋书法家王珣的《伯远帖》是本次展览中的“明星展品”,也是故宫博物院极其珍贵的藏品。清代时,乾隆皇帝对《伯远帖》爱不释手,将其与王羲之《快雪时晴帖》和王献之《中秋帖》藏在“三希堂”中。难能可贵的是,王珣的《伯远帖》是“三希”中唯一的法书真迹,其他两件均为摹本。目前存世的晋代名人法书仅有两件,一件是《伯远帖》,另一件是西晋陆机的《平复帖》。

论起来,王羲之、王献之、王珣三人都来自东晋琅琊王氏,也都长期在东晋首都建康(南京)生活。“三希”因而都与江苏有密切的渊源。

王珣是东晋名臣王导之孙、中领军王洽之子,当过尚书令、卫将军,文武双全。琅琊王氏和陈郡谢氏是当时主要的门阀士族。王珣娶了谢安弟弟谢万的女儿为妻,他的弟弟王珉也娶了谢安的女儿。虽说和谢安沾亲带故,但谢安却很不喜欢王珣。谢安处心积虑想把王珣赶出南京,让他到外地去当官。王珣不愿意离开京城,写了一份信给自己在浙江台州做官的堂兄王穆(字伯远),在信中抒发郁闷心情,这就是著名《伯远帖》。

《伯远帖》

《伯远帖》纵25.1厘米,横17.2厘米,共有47字:“珣顿首顿首,伯远胜业情期群从之宝。自以羸患,志在优游。始获此出,意不克申。分别如昨永为畴古。远隔岭峤,不相瞻临。”大意是说:王珣问候兄弟伯远,称赞其才华与德行,感慨自己因体弱多病而未能实现优游之志。王珣追忆其往昔和兄弟的相聚时光,感觉就像在昨天一样,叹息如今远隔山水却难以再见。

《伯远帖》以行书为主,笔法灵动洒脱,结构疏朗自然,体现了东晋“尚韵”的审美取向。王珣用笔中侧锋并用,线条圆劲流畅,章法错落有致。曾收藏《伯远帖》的明代书法家董其昌评价说:“王珣书潇洒古澹,东晋风流,宛然在眼。”《伯远帖》在北宋时入宣和内府,清代归入清宫,清末流散民间。1951年,国家以重金购回,入藏故宫博物院。

苏州虎丘 视觉中国 供图

在有着“吴中第一名胜”之称的苏州虎丘,就有王珣和他的弟弟王珉留下的文化遗迹。早在先秦时期,虎丘就已是姑苏胜迹。东晋时,王氏兄弟各自在山中营建别墅,后来他们双双舍宅为虎丘山寺,分东、西二刹,成为虎丘云岩禅寺的前身。

“百年守护”大展上还有一件草书作品——北宋书法家黄庭坚的《诸上座草书卷》,这件国宝与王珣《伯远帖》都被列入195件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之中。

《诸上座草书卷》

《诸上草书卷》是黄庭坚为友人李任道所书,内容来自五代时金陵文益禅师的《语录》,创作于北宋元符年间(1098—1100)。《诸上座草书卷》是我国书法史上最具代表性的狂草作品之一,展现了黄庭坚晚年草书的巅峰造诣。黄庭坚笔势纵横开阖,点画连绵中见节奏,字形奇崛险绝而不失法度,通篇疏密跌宕,字形大小错落,行气贯通如江河流泻。

南京清凉寺 视觉中国 供图

文益禅师更广为人知的是成语“解铃还须系铃人”。宋代惠洪《林间集》、明代翟汝稷《指月录》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一次,在清凉寺内,文益禅师突然问大家:“有只老虎脖子上挂着一只金铃铛,谁能解下来?”和尚们面面相觑,无人回答。此时,一个名叫泰钦的小和尚答道:“谁把金铃系到老虎脖子上去的,谁就能解下来啊!”文益很赞赏泰钦的回答,大家也对他刮目相看。泰钦后来成为法眼宗第二代传人,被尊称为“法灯禅师”。

沈周《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在绘画方面,此次展出的明代画家沈周《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也极为珍贵。众所周知,《富春山居图》是元代常熟籍画家、名列“元四家”之首的黄公望最经典的作品,被公认为中国古代山水画的代表之作,后人誉为“画中之兰亭”。黄公望从构思、动笔到绘制完成《富春山居图》,大约用了七年时间。如今,《富春山居图》被一分为二,大段部分被称为《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小部分尚留一山一水一丘一壑,经过细心装裱,被后人称为《剩山图》。这两部分分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和浙江省博物馆。

晚年沈周

明代苏州画家沈周是吴门画派创始人,名列“明四家”之首。他中年时师法黄公望,他仿《富春山居图》的画作,正是表达对这位同乡画家的致敬。

沈周《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描绘富春江景色,图中坡岗起伏,景物疏朗,布局开合有度,用笔方圆兼顾,既有黄公望原作形神又融入自身笔墨特色,突出富春江两岸的盎然春意。《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曾历经王时敏、宋荦、徐世昌等名人递藏,1996年入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于锋

标签:
责编:冯圆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