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选教育部“人工智能教育基地”的江苏学校,有啥不一样?
2025-11-12 13:39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葛灵丹  
1

交汇点讯 近日,教育部公示“第二批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名单”,江苏共有13所学校入选,加上2024年第一批入选的6所学校,目前,江苏共有19个“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

2025年教育部“第二批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公示名单(江苏13所)
2024年教育部第一批全国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江苏6所)

此次,南京市科利华中学、南京市聋人学校入选第二批,南京成为省内唯一入选两所学校的城市,加上第一批入选的南京市金陵中学实验小学,目前,南京已有三所学校获此称号,入选学校数全省第一。

“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的江苏学校有啥不一样?一起来看——

南京市科利华中学(第二批入选)

南京市科利华中学以“科”为核,构建由四中心一平台构成的“利华AI智慧院”,以“三全”理念为指引,探索面向全体师生、覆盖全部学科、贯穿校园生活全过程的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发展路径。

学校构建了涵盖普及课程、融合课程、创新课程的多元人工智能课程体系,提升全体学生人工智能素养;依托课题研究与培训支持,组建覆盖全学科的“AI无界教师坊”,提高教师人工智能素养;以AI融入全学科课堂助力育人方式变革,AI助研让数智课堂分析迭代教研模式、AI助评以数字画像助力学生全面发展、AI助管以“科中大脑”优化教育决策与管理;学校建设人工智能实验室和开放共享的人工智能教育全空间,打造人工智能泛在场域,探索智慧育人新生态。

南京市聋人学校(第二批入选)

南京市聋人学校创办于1927年,是一所有着近百年历史的公立特殊教育学校。近年来,学校持续深化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创新,致力于为听障学生构建全面发展的“最少受限”教育环境,系统打造智慧课堂、智慧运动与智慧教研等应用场景。依托GenAI(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学校积极研发数字人手语教学视频、课堂互动程序等多模态、跨学科教学资源,显著提升教学效能与学习体验。

在师资建设方面,学校依托花钰锋名师工作室,组建数智先锋学习团队,推动教师专业成长与数字化能力提升,多位教师在数字素养提升实践活动、数字化教学优质课比赛中荣获佳绩。在人工智能课程体系上,学校构建了“基础普及—社团拓展—竞赛促研”三级人工智能课程体系,近年来,学生在各类人工智能竞赛中屡创佳绩,展现出优异的创新素养与实践能力。

经过持续探索,学校逐步形成了以人工智能赋能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模式,为特殊教育学校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南京市金陵中学实验小学(第一批入选)

为有效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以培育具备数字时代胜任力的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导向,近年来,南京市金陵中学实验小学在人工智能课程开设、人工智能跨学科学习活动、教师人工智能专业素养提升等方面进行了系列创新实践,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构建儿童学习新样态。

2019年,南京市金陵中学实验小学获评南京市首家以人工智能教育作为研究方向的市级创新教育基地学校。学校准确把握人工智能技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战略性、变革性作用,提前预判人工智能素养在数字时代人才要求中的重要地位,深入探索小学阶段人工智能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着力在跨学科融合、课程内容创新、学习方式变革、人工智能素养测评、教师人工智能素养提升等方面进行研究。2024年2月,学校获评教育部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

南通中学附属实验学校(第一批入选)

作为教育部认证的全国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南通中学附属实验学校将人工智能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基于多年的教学经验学校教研组编写出版了《善用AI巧融学科——人工智能跨学科融合教学设计与案例》教材,其中“AI诗歌创作vs人类诗歌创作”“AI活体检测”“AI赏花”等课程内内容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将最新的科技知识融入课堂。

江苏省南通中学附属实验学校综合学科主任王佳莉介绍:“在上学期‘AI+’课程的基础上,结合新教材,我们不断融入人工智能知识。例如,在智慧农场项目中,我们逐步引入人工智能理念,比如虫害识别,并针对虫害问题探讨应对措施,例如喷洒何种农药等。”

创客教室、机器人教室、无人机教室……每学期16课时的人工智能通识课和近百课时的进阶课程,为学生们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学校通过完善基础设施与校本课程,为青少年的“科技梦”提供了坚实的支撑。仅2024学年,该校就有49位同学在全国及省市科技类大赛中获奖。

未来,该校将围绕“深化基础、拓展边界、共享生态”推进课程升级。结合生成式AI等新技术,开发分层课程体系;与高校合作建立教师研修基地,推动各学科教师参与AI教研项目,形成“双师型”团队;建设AI创客空间,引入企业真实案例(如智慧交通、医疗诊断),让学生通过项目式学习解决实际问题,让AI教育成为学生探索未来的桥梁。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葛灵丹

图片由学校提供

标签:
责编:杨易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