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见|每一代都会有年轻记者站出来
2025-11-08 20:21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胡朔  
1

有人说,记者是一种生活状态——是始终在路上,是以笔为民,是敢于凑近“看热闹”、探明真相的坚定与热爱。

今天,AI正在重塑新闻生产的流程,算法改变内容传播的逻辑。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记者的光环似乎正在褪去。人们不禁追问:记者的独特价值,究竟在哪里?

答案,依然在“现场”。在无数基层报道、突发事件、社区故事中,年轻记者用脚步丈量现实,用文字守护真实。从“铅与火”的淬炼,到“光与电”的飞跃,再跃入“数与网”的浪潮,直至“云与端”的全新维度。媒介的形式在变,但精神的内核从未改变。而这份内核,早已由前辈用生命刻写。

今天是11月8日,第26个中国记者节,今年也正值邹韬奋同志诞辰130周年。身处国家沦丧的年代,他代表的是一种“用笔为民”的理想主义。哪怕身陷囹圄,他写下的文字依然振聋发聩。他不仅打造“爆款”,更定义了何为“风骨”。

“九一八”事变后,邹韬奋全身心投入抗日救亡运动。日军的残暴、人民的痛苦和当局的软弱,让他毅然觉醒。他坚决反对国民党政府“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与《新华日报》并肩作战。周恩来同志曾经说:“邹韬奋同志经历的道路,是中国知识分子走向进步、走向革命的道路。”

这条路布满荆棘。他曾为做编辑而亡命,为做编辑而坐牢,为做编辑而始终不外是个“穷光蛋”。但他却说:“我至今‘乐此不疲’,自愿‘老死此乡’。”他的一生体现了“为大众、爱祖国、敢斗争、善经营、懂管理、真敬业”的优良品质,他的名字被镌刻进中国新闻界的最高个人荣誉——“长江韬奋奖”。这份荣誉不仅表彰业务能力,更承载“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传承。

1944年11月15日,邹韬奋追悼大会召开前,毛泽东同志为邹韬奋题词:“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邹韬奋先生的精神,这就是他之所以感动人的地方。”

怀念他,不只是纪念一个名字,而是仰望一种精神坐标。在南通市韬奋小学旧址旁,有一棵五百年的银杏树,枝叶葱茏,挺拔如炬。83年前,邹韬奋同志曾经在这里演讲,银杏树见证了中国人民奋勇抗日的铮铮誓言,带着历史的沉淀,象征着革命精神的生生不息。这样的历史符号,与新闻人的使命精神相呼应: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坚守与担当永不褪色。

记者节是一面镜子——既映照新闻人的坚守,也折射公众的期待。新闻的根基在人民,再严肃的议题,也要用老百姓听得懂、愿意看的方式讲出来。在众声喧哗中,记者是依然选择为真相和人民发声的人;在热梗刷屏、流量至上的环境下,他们也始终坚持以专业、严谨的方式,把故事讲进人们心里。

当“00后”开始主导内容生产……

他们不仅是文字的记录者,更是融合传播的构建者。直播结束后,多形态内容同步上线:剪辑师将长视频精编为“一分钟现场”,美编将核心信息转化为“一图读懂”,编辑则把采访实录整合成“金句海报”。从微信推送的视觉革新,到短视频产品的情绪共鸣,再到直播连线的实时互动,他们不断升级内容“颜值”与体验,让严肃新闻在新型连接方式中“破圈”触达。

在“全民热血”的“苏超”赛场上,他们捕捉“热辣滚烫”的精彩瞬间,解读“梗里梗外”的城市精神;在“新农人”的田间“丰”景里,他们将镜头对准无人机播种和直播带货的新农人,记录乡村振兴注入的科技活力;在高端装备制造基地,他们深入智能制造产线,向读者讲述“中国智造”攻克核心技术的奋进故事;在“一带一路”的物流枢纽,他们通过Vlog记录中欧班列的出发瞬间,让观众直观感受高水平开放的江苏实践。

一个个镜头前,是冷静专业的呈现;一次次剪辑中,是昼夜不分的打磨。从本地民生到国内热点,再到国际视野,他们的创意与专业,织成一张理解我们所处时代的感知之网。对我们后辈而言,最好的纪念,莫过于在新时代将这份精神发扬光大——记录伟大时代,讲好中国故事。

或许,并没有那么多“00后小编”;或许,记者人人都是“00后”,有一颗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强大内心。

因为,每一代都会有年轻记者,站出来。

(胡朔)

标签:
责编:陆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