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全国气象部门2026年度首场大型校园招聘会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拉开帷幕。中国气象局在京单位、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等48个气象部门290余家用人单位共同参与,提供岗位2900多个,参会单位数及参会人数创历史新高。
“当场面试、次日签约”,现场开启“抢才”模式
本次招聘不仅岗位数量多,招聘流程也进一步优化。23家用人单位在现场直接组织笔试面试,部分毕业生可实现“首日面试、次日签约”,形成“招聘-考核-录用”一站式通道,显著提升引才效率。
湖南省气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郭海峰表示,该局计划招聘44名气象类专业毕业生,所有岗位均为编制内。其中研究生学历岗位占比达60%以上,以面试为主;本科生需参加笔试。录用人员将重点充实市、县级气象业务与服务一线岗位。为高效引才,面试于当天下午即启动。
本次招聘岗位涵盖天气预报、气候预测、综合观测、气象服务、信息技术等多个方向,专业范围除气象类外,还包括计算机、人工智能、资源环境、遥感、财会、外语等,体现出气象事业对跨学科人才的广泛需求。
招聘专业目录扩至524个,人工智能+气象人才受青睐
现场,中国气象局人事司司长王志华介绍,本次招聘会提供国家气象系统事业编制岗位2200余个、其他事业编制招聘岗位700余个,旨在补充关键人才、优化队伍结构。此次招聘在专业覆盖面上显著拓宽,岗位目录已扩展至524个专业方向。招聘重点聚焦气象主业与前沿交叉领域,主要涵盖大气科学类、人工智能应用、地球系统科学以及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大力吸纳复合型人才与前沿技术人才,以适应气象现代化建设的多元需求。
这一趋势也得到了学子们的印证。南信大大气科学博士生陈晨观察到,气象部门尤其青睐人工智能、大数据与气象交叉背景的毕业生,“这类复合型人才非常受欢迎”。许多学生在校期间已做好准备。南信大研究生钱佳希表示,她在校期间注重提升编程与AI技能,在科研中有意识地将专业学习与计算机技术、AI应用相结合,“我希望能回到家乡浙江的县级气象综合业务岗位工作,为家乡气象事业贡献力量”。
“气象人才摇篮”精准育才,各地学子踊跃投身一线
作为“中国气象人才的摇篮”,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始终与行业需求同频共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长陈海山表示,学校通过优化培养模式、强化校企衔接,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校不仅注重夯实学生专业基础,还充分发挥信息工科优势,加强人工智能等技术赋能,对接用人单位需求,有效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广东省气象局人事处负责人对南信大毕业生给予高度评价,称他们“专业扎实、踏实肯干、发展后劲足”,已成为当地气象业务一线的骨干力量。
招聘会现场,学子求职热情高涨。来自新疆大学的广东籍硕士生小刘告诉记者,自己是在11月7日赶到南京的,“这场招聘会太权威了,哪怕是赶路3000公里,一定要来。新疆气象部门今天有招聘报名的现场确认环节,所以绝对不能错过。”小刘从事的研究领域是沙漠气象。“我选择留在新疆工作,好好研究沙漠气象领域,未来一定能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从东部沿海到西部边疆,从传统气象到智能交叉,全国气象部门正以更开放的姿态、更广的专业口径,吸引更多优秀学子投身气象事业。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杨频萍
通讯员 于晓 林雯
摄像 王熠帆 万家好 周靖杰 谢嘉益













